更新:2025-07-11 03:14
首映:1933-01-05(紐約首映) / 1933-04-15(美國)
年代:1933
時長:110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6.1
觀看數:56758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1933,第6屆奧斯卡《亂世春秋》:爛到讓人氣憤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1933年的美國,正籠罩在經濟危機的陰影中。電影業也極不景氣,三分之一影院關門,各電影公司攝制費用劇減。大環境如此,好作品自然乏善可陳。這年誕生“史上最爛”奧斯卡最佳影片《亂世春秋》(不是《亂世佳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部電影你如果能全篇看完,那只能佩服你的忍耐力。電影通篇不知要講述啥,是講歷史事件,還是講亂世中的一個家庭?似乎都沒有講好。在觀眾眼中看來,整部影片就是一些毫無主線及思想的家庭事件的簡單羅列而已。一定要湊齊戰爭、愛情、親情、生死,只是這燜鍋沒放佐料,燉得稀爛
獲1934年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藝術指導獎!
三十年代初是英美電影交流的黃金時代,1933年的第六屆奧斯卡金像獎更是竟爭激烈,共有十部影片角逐最佳影片,而改編自英國同名舞臺劇的本片則脫穎而出,最終獲得最佳影片等三項大獎,弗蘭克.勞埃德榮獲最佳導演獎。
影片描述1899年布爾戰爭時,羅伯特.馬利奧特和妻子珍·馬利奧特被征召前往戰場,從此馬家與世界時局息息相關。1900年羅伯特榮歸故里,但鐵達尼號船難使長子喪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幼子奔赴戰場,不幸為國捐軀。馬利奧特夫婦厲經時代的嚴峻考驗,始終恩愛如初,也從未對國家失去信心。克里夫·布魯克和黛安娜·溫亞德的表演也非常精彩。 由始至終撐起了這部戲劇時空長達30年的文藝劇作。
這部影片的立意是好的,通過兩個家庭的悲歡離合來反映階級、信仰、戰爭與和平等主題,以小見大是不錯的切入點。但,或許是想要包含太多內容,很多部分都僅僅是點到為止,并沒有深入挖掘,感覺看后只剩唏噓,有些欠缺。。可能是由于舞臺劇改變過來,情感體現不是很細膩,幸好女一號演技不錯,能夠將上流階級的貴婦形象刻畫得比較深刻,集教養,高貴,溫情,悲哀于一體,比較飽滿;布里吉斯先生表現真實,也值得表揚,其他人表現很一般。其實單說故事,放到任何一個家庭都是沉重的,但這部電影的手法表現出來卻弱化了情感,有些遺憾,畢竟是早期,可以理解。其中記得比較深刻的鏡頭是戰爭那幾年,士兵前進、跌倒、與戰場和耶穌受難象同時交叉,平行蒙太奇的運用加深了對比的程度,揭露了戰爭的真實,上帝的子民不應該在人間相互殘殺。其實仔細想想,戰爭讓所有時光都蒙上了可怕的陰影,不只是春秋,還有冬夏。
文章出自“TheySaid電影達人養成計劃”,轉載請聯系公眾號:TheySaid
內容復述
一部戰爭背景下的愛情片。當戰爭發生時,不論貧窮或富有,都將一視同仁。正如片首語:“這是一個家庭的故事,是通過一位妻子和一位母親的眼睛所看到的歷史,她們的愛錘煉著人間的運氣與災難”——足以概括這部電影。
心得體會
感觸最深的不是大兒子沒逃過泰坦尼克的沉沒,也不是小兒子在一戰中犧牲,也不是經歷一切后的滄桑。而是“古老”的命題——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兩次戰爭期間,戰場上危機四伏
沒有戰爭的畫面,卻在孤獨新年夜的一對白發老人的眼里看出戰爭帶給我們什么,兒子的戰亡,故人的改變,階級的變化,一切都在平靜發生。貴族不會永遠是貴族,仆人有一天會趾高氣昂,貴族的兒子戰死在了前線,仆人的女人變成頂級流量,唱著戰爭帶給人們的痛苦。不變的是人們對親情的珍惜,對逝去的生命的痛苦。
這部電影最令人深刻的是,很少直接表現戰爭畫面,代替為出發前人們送別的狂歡,戰后人們慶祝的盛大場面,與之對比的是失去了兩個兒子的母親逆行的悲傷的臉。
但故事過于宏大
情節拖沓枯燥 內容無新意 看得昏昏欲睡 比百老匯旋律還要難看 起碼百老匯旋律里還能看看美女 描述戰爭沒有刻畫出戰爭的殘酷 描述愛情沒有那種激情似火的愛戀 描述權勢沒有鮮明的對比沖突 描述親情卻絲毫沒有感人肺腑的感覺 整部影片完完全全就是個失敗 如此惡心而獲得了奧斯卡 這么多奧斯卡獲獎影片中國則引進了亂世春秋 難道只因為電影里提到了中國? 不知是否能得奧斯卡獲獎最爛電影的頭銜
1933,第6屆奧斯卡《亂世春秋》:爛到讓人氣憤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4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