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26 22:39
首映:1960-03-16(法國)
年代:1960
時長:90分鐘
語言:法語,英語
評分:8.4
觀看數:29319
熱播指數:805
來源網:三年影視
“精疲力盡”吃了它你就能長生不老
整部電影其實充滿了曖昧的情節。戈達爾的剪輯及拍攝手法使得角色動機曖昧不清,模凌兩可,而結局更為如此。
當米歇爾倒地流血而死時,帕特里夏面無表情地俯視他。他慢慢對她做著他們在臥室對話時的嬉皮笑臉(擺臉),之后喃喃說:“真惡心。”(Cést vraiment degueulasse)語罷,便死了。帕特里夏問巴黎警察米歇爾說了什么。巴黎警察卻失真地傳達米歇爾的話語:“他說你真賤。”(Vous estes vraiment une degueulasse)然而影片的英文字幕卻譯成刑警正確傳達了米歇爾的遺言
一代新浪潮大師讓-呂克·戈達爾9月13日離開了他熱愛的電影與世長辭。
要說他留下的經典中,[精疲力盡]不可謂不提。
與特呂弗的[四百擊]相類似,戈達爾的[精疲力盡]施予電影世界的影響,
是他承繼巴贊現實主義、好萊塢電影元素與技巧,吸收新浪潮本身的養料,并將之合成先鋒的姿態,合成個人心緒的直接表達。
這電影迸發的光亮,照耀了無數后來者的前行。
著名影評人羅杰·艾伯特以敏銳的眼光看到戈達爾的[精疲力盡]對之后諸多新好萊塢電影的影響。
他在[精疲力盡]的影評中寫道:
本片并非一個有趣的故事,但卻非常準確地描述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小偷的生活是一種自由主義的集中展現,然而女記者是深受自由主義誘惑的普通人。普通人的生活原本平淡無奇,然而被誘惑之后,他們就會對完全不一樣的刺激生活產生一種向往。這種向往引導著他們體驗不一樣的經歷。努力的擺脫當下,然而沒有一個清楚的目的地,就會陷入到更深的空虛當中去。自由思潮影響了一代人,然而在這種影響之外,那一代人究竟是獲得了刺激的短暫的生活解放,還是陷入到更深層次的空虛當中,恐怕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筋疲力盡》是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作,新浪潮的基本主張有:作者電影、存在主義、創新手法。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分析電影《筋疲力盡》。
一、 關于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的最容易理解的解釋是認同人的個性以及各種個人非理性的意識。在片中從頭到尾米歇爾的個人意識是他一切舉動的初衷。他肆無忌憚的偷車、偷錢、槍襲警察后逃竄等等一系列違背社會道德與法律的行為都沒有對他造成任何心靈的不安,他完全忽略了法律的存在,完全生活在自己的意識里,而在他的意識里是一種絕對自由的狀態,對任何事情都毫不畏懼,覺得任何事情都是毫無意義的,包括死亡在內,也只是一種存在的狀態,就像結尾處米歇爾不愿逃跑,也只是因為“我累了,想睡覺了”。看似很荒謬,實際上這就是存在主義。一句話,完全由個人意識來決定自己的所有舉動!
二、 作者電影
作者電影即作者論,像作者在寫論文一樣,充分的表達個人的內心思想。在片中開始段落,米歇爾開著偷來的車在路上行駛然后不時對鏡頭說話有著充分的表現。車上沒有一個人,他邊走邊對著鏡頭自言自語
在法語課本第一本就出現過的電影,后來可愛的外教老師Louis又播過片段(就是男主角Michel坐在車里對著攝像頭說的那一段話“J’aime la campagne.”吧啦吧啦吧)
相隔了這么久終于看成了!現在大概養成了截圖的好/壞習慣,但是看著這么美的畫面真的忍不住截啊雖然喜歡看藝術的東西但是讓我評價好像也說不出什么具有藝術性的東西(癡呆狀
細節細節我喜歡細節:Michel經常用大拇指抹嘴唇,有點痞有點帥,最后他死了的時候女主也模仿了他的這個動作,差點淚奔
精疲力盡
戈達爾電影最為人討論處,莫過于其所開創的剪接技藝,這在《精疲力盡》中,已可見規模。整部片是以簡單的情節推動、構成:竊車賊擦槍走火下,誤殺了盤查警官,在逃亡時想起曾經邂逅的女子,一方面不斷在籌措潛逃的旅資,另一方面則是說服女方同他離開,遠走他鄉。
然而,你總是會感到畫面的流光運行有某種傾軋與不協調感,像是阻礙了敘事進行,剪接在此,已非過往配合敘事對象或觀點之移轉而移轉的工具,而成為介入敘事,進一步成為敘事的本身;就像是立體畫派,對著同一個凝視下的人事、物件,重復捕捉、繪描,而成為纏繞交織的線條和色塊;你會困惑為什么在一段原可以流暢交待的對話場景,在看似無關乎意義表現下,插入了無數個跳接鏡頭?
在電影進行中,不但感到種種阻礙敘事進行的鏡頭裁切和拼貼,在這表層形式下,時間在此被打碎、壓縮,故事中時間快速于現實感知時間,一如調切為快轉模式,造成觀者心理壓迫,以致情節更跌起伏的推動;此外,相對于,譬如,安哲羅普洛斯的長鏡頭,一鏡到底,那些角色演繹情節的主動性,正如同劇場的舞臺呈現
“精疲力盡”吃了它你就能長生不老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4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