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6-29 15:22
首映:1980-02-25(英國)
年代:1980
時長:30分鐘
集數:7集
連載:7全集大結局
評分:9.8
觀看數:88904
來源網:三年片大全網
“是,大臣 第一季”每天一個離職小技巧
忍不住談些感想。第一集看了一半不禁詫異,這真的是那部在英國家喻戶曉、并且是撒切爾夫人最愛的電視劇?當時補的劇太多,所以暫時將其擱置;而最后終于又“不得不”打開看的時候居然漸漸被它戳中詭異的笑點……
英國官僚是個相當有意思的群體。表面上大臣位高權重,似乎占據著決策地位,而實際上常務秘書掌管著行政上的具體事務,可對決策和執行產生一定影響;兩者間的對立與妥協——在劇中體現為時而大臣“打敗”Humphrey而露出孩子般的笑容,時而后者成功“馴服”前者的結局——令人百看不厭。
雖然說起YM的最愛,還是Sir Humphrey(心)
不過寫起評論來,還是先寫的Bernard
Bernard是一個慢熱的角色,
盡管無論是在小說里還是TV里,他都是JIM正式遇見的第一人(除開間接提到JIM以前與Humphrey的相遇)
盡管JIM在日記里提到對“這個年輕人印象深刻”,頗有好感
但是想必一定有很多人象JIM一樣,在Sir Humphrey甫一登場,便被小漢(Humphrey)強大的氣場抓去了~XD
象我,一開始并沒有很在意Bernard,直接就拜倒在Humphrey那華麗的西裝褲下了……
可是,在Bernard那宇宙無敵的強氣場冷笑話中,
在他總是露出不合適宜卻又自娛自樂的微妙笑容里,
不知不覺中漸漸喜歡上這樣一位私人秘書~
喜歡他總是在說漏嘴后,那一臉懊惱又擔心的表情,
喜歡他震驚時老發出“Gosh”的聲音
喜歡他糾結在Jim跟Humphrey語法錯誤上XD
他總是小心翼翼,作為私人秘書,他既同情大臣的境遇,經常無條件支持大臣,背著小漢耍耍花招;
可同樣作為Civil Servent,為了個人前途以及某些私人的景仰之心,他又不得不幫完大臣又馬不停蹄地向Humphrey透漏口風。
作為電視劇,本劇比較詼諧幽默,但是比較缺乏起承轉合的矛盾沖突,缺乏懸念。
作為網絡時代的Meme來源,段子很多,很合適。
在思想性上,也很有意思。
在英國,這部劇是政治諷刺劇。但在中國觀眾眼中,本劇簡直就是在為英國憲制作正面宣傳。
別忘了,“secretary”的譯法之一正是:“書記”。
PS: 漢弗萊爵士和伯納德不擅長應對媒體,是很正常的。
官僚更喜歡悶聲大發財,而不像政客那樣經常與媒體打交道,缺乏應對經驗,常常作出錯誤舉動,乃至出現荒謬言行,吾國吾民見得多啦。
想當初某國最大官僚,身經百戰,在別人給他面子的時候也足以在公眾面前談笑風生,但面對記者的誘導式提問,不也鬧了個大新聞,被人好好批判了一番?
可見公務員在公共關系層面,還是要經常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接著財務主管對我講述亨利·蒙克頓。“我們學校里的蒙克頓學院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的。他阻止了克倫威爾把學校里的銀器熔化掉用來支付新模范軍的費用。”
漢弗萊補充道:“他告訴他們說,劍橋大學的圣三一學院的銀器質量要好得多。”
而歷史上,克倫威爾1599年4月25日出身于亨廷登郡的一個沒落的新貴族家庭。1616年,克倫威爾進入劍橋大學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學習,就學于清教徒博士塞苗爾·約爾德。1617年因父親突然病逝,他不得不暫停學業,回家幫母親料理家業。30年代遷居劍橋郡。曾幫助當地農民反對貴族地主排干沼澤侵害農民利益的行為,因而在東部各郡中頗孚眾望。
很難想象,克倫威爾作為劍橋學院的學生,在搶牛津學院銀器的同時會聽從勸阻,反而扭頭對母校劍橋動手,除非有材料顯示,克倫威爾在劍橋求學時期很不愉快,呵呵。
我記得有一集是蘭德恩要去接待法國的元首。這需要事無巨細的把測試環節都做好,因為這每一個小事都關系著大事,都可以引起的爭論或者是沖突。而他作為秘書,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得好一點,是非常人佩服的,讓他能夠把該記住的主要溝通的人的名字記住,也知道是怎么稱呼,也是非常厲害的。還有一個是知道怎么去應對,怎么去及時的說話?比如遇到了正在開協會的領導,就說我回避一下。有關系特別好的話,可以開玩笑,但一般還是就說我回避一下。
“是,大臣 第一季”每天一個離職小技巧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3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