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12 07:44
首映:
年代:2010
時長:70分鐘
集數:23集
連載:更新至1集
評分:9.6
觀看數:30723
熱播指數:472
來源網:三年在線觀看網
《積極心理學》近乎完美!絆腳石還是墊腳石
一、對于積極情緒,采用沉溺式的體驗會讓你更快樂,采取理性分析,則毫無用處;對那些創傷經歷,則正好相反,用分析的方式、向他人分享和訴說,反而會讓你過的幸福,但你采取沉溺式的沉默,可能會導致PTSD
對創傷經歷、疾病最好的支持,是社會關系上的,而不是物質上的
二、神經可塑性:
其實老師講的就是技能的“用進廢退”,神經元的可塑性的確能夠這樣說,因為它們構成了記憶的基礎,可以參考《追尋記憶的痕跡》那本書
一、人類的信息傳播以指數級擴散
二、外在環境的改變很難讓人持久快樂,做內在的改變,改變認知對世界的詮釋才是王道(注:我持懷疑態度)
1.Daniel Gilbert 關于“是否獲得終身教職”對人們快樂與否的影響。
結果出來問問他們的預期,他們都預期獲得教職會讓自己更快樂,沒有獲得就會很傷心,但三個月后他們回到了原來的咸魚狀態(幸福基線)
讓我想起一片論文指出,決定幸福基線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基因,而不是境遇
2.西北大學Philip Brickman 關于獲得“一千萬美金”對人們的影響
本來想把標題寫成:積極心理學,但正如Tal老師所說,這門課不是有關積極心理學的概述課,而是以積極心理學為主,綜合臨床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等學科方面的知識,以解決核心問題——我們如何幫助自己以及他人,個人、群體還有社會變得更加幸福的一門課。
這門課是為了讓人們能夠從嚴格實證的科學中吸取易于操作的、可實踐的知識與技巧,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挖掘我們內心的潛能。它不是要教給你一些你不曾聽說過的信息,而是要提醒你存在于你內心深處、你早已知曉的信息。
它的目標是讓常識更為人所知。
而我們作為這門課的學生,不是要一邊聽課一邊奮筆疾書,而是在課前閱讀、課時傾聽與練習,課后回想、實踐的過程中真正受益。
1.為什么《幸福課》受歡迎?
不是因為有簡化后輕松的行動綱要,或個人魅力爆棚的演說家。
媒體在尋找解釋的過程中找錯了地方,換句話說,他們將注意力放在了知識傳播者上,而其實他們應該關注的是知識本身。
2,為什么要有《幸福課》。
關于信念即自我實現的預言
教授舉了一些例子。積極的例子如一英里的極限四分鐘,老師和學生的相互期望如何影響學生的成績,在情境的影響下人如何生理心理都年輕二十歲。消極的例子如米爾格拉姆服從性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大意是情境可以影響信念,信念可以限制或者提升個人。我相信信念擁有力量,但有些實驗聽起來太過于神奇了,神奇得像假的一樣。我并不是質疑實驗的真實性,我的困惑在于如何區分積極的自我暗示和唯心主義。
《積極心理學》近乎完美!絆腳石還是墊腳石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0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