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7 23:54
首映:1957-10-02(英國)
年代:1957
時長:161分鐘
語言:英語,日語,泰語
評分:8.4
觀看數:75366
熱播指數:253
來源網:三年片大全網
日不落帝國的貴族氣質——觀《桂河大橋》
從進入20世紀開始,英國在國際舞臺的表現就可以被概括成死要面子活受罪、貓蓋屎之類的,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煎熬,日不落帝國最終崩潰,可是直到今日仍舊保持著倔強高傲的姿態,從2012年那一屆史上最亂七八糟的奧運會可見一斑。不過,英國人畢竟也知道已經丟掉了原先的驕傲本錢,于是就免不了時常從內心深處檢討自己到底哪里錯了,就像是日本戰后出現丑陋的日本人這個概念一樣。這個電影通過塑造Col. Nicholson充分表現了英國人怎么認為自己有毛病,另外還塑造一個美國假冒軍官Shears作為鮮明對照來表現一下新的世界霸主具有什么樣的更優的國民性。
影片中的英軍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極強的官僚化,所以他們堅持的認為自己投降的原因是接受了上級的命令,而不是打不過你們這幫日本猴子,于是得到了一個搞笑的推論:試圖從戰俘營逃跑從士兵責任變成了違反紀律……英國軍官面對日軍的各種虐待一直堅持自己的原則,這一點上的確是大無畏,但是情節峰回路轉,Nicholson在得到了齋藤對日內瓦公約的認同后,發動全軍能量為日軍修橋,而且要修好橋
不能一口氣看完的結果就是越看越困,三天終于看完了。個人情感來說只想給三星,不是我的菜,但是立意之深遠必須要給四星。
印象很深的就是口哨曲——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 ——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很燃,第二次是造橋完工當日。
還有通過矛盾對人性的刻畫。第一組是日本軍官和英國軍官的矛盾,用電影臺詞說,是野蠻和文明的矛盾。最初日軍對于《凡爾賽條約》不屑一顧,可是威逼利誘都拿不下視原則高于生命的英軍,最后讓步。而英軍給出的匯報就是好好做一名soldier,做好他們的工作也就是造橋
《桂河大橋》也不用說了,拍于1955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男主角、導演、編劇、剪輯、配樂等七項大獎。簡單的說,這是部“戰俘片”、戰爭片、愛國主義片……再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建橋炸橋的故事。導演大衛里恩,拍過《霧都孤兒》《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格醫生》。記得有次中午吃飯討論電影,小燕姐說討厭風格化的影片,如王家衛。我當時想,什么樣的影片一定是她保證喜歡的呢?恩,《肖申克的救贖》《桂河大橋》。這種影片的魅力就在于你可以看很多很多遍,可以跟很多人推薦,你可以推敲無論是劇情還是表演,乃至攝影、音樂,都是穩妥地,都是不容挑剔的。有一種好,怎么形容呢?好的都沒有特色了。《桂河大橋》就是。
沒特色不是缺點。
故事不講了,只說幾處推薦的:日將齋藤是個看點,你可以討厭日本人,你可以大罵混蛋武士道精神,但,武士道精神支撐了一根日本筋,不評它,只要承認它的存在就可以了。二,日軍戰俘營中的唐吉珂德——英軍戰俘尼爾森上校。這是位騎士精神到骨頭里的軍官,他有執拗的堅持,不論是軍不布可以工作
少年時不識貨,以年代久遠為由疏遠了不少大師,直到最近才有“一入侯門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的感覺,大師們的世界,豈止比海深?簡直就如宇宙一樣廣博,看了大師的作品,那些胭脂俗粉怎么還能入得了眼呢?那些所謂名導和才子,哎,不說也罷,給人家提鞋也不配。在我淺薄的認知里面,我認為英國無大師(希區柯克是大師,但是大部分佳作是在美國時期拍攝的,而蓋·里奇只能算是個匠人),直到我遇到了大衛·里恩,相見恨晚啊,恨晚啊。。。即便在看了比利懷德的《熱情如火》、《日落大道》
《阿拉伯的勞倫斯》里,紀律是文明和成功的象征,勞倫斯帶領著阿拉伯人穿越沙漠占領了大馬士革,他試圖喚起阿拉伯民族的團結,他希望帶領他們強大,然而最后,毫無組織的阿拉伯人燒殺搶奪,破壞了電廠,破壞了文明,最終仍然不得不接受文明的英國人的統治。
《桂河大橋》里,紀律成了dilemma。尼克森上校用原則維護了自己士兵應得的權利,并用嚴格的紀律創造了桂河大橋的奇跡,可最后,仍然是紀律,讓他不得不親手毀掉了桂河大橋。(我認為他倒向那個開關是有意為之)
尼克森是個紳士,卻有著一個悲慘的結局,他試圖為自己留下小小功績,卻在戰爭這個巨大的漩渦里粉碎地連沫也沒有。
高中時的一個語文老師曾說:法律的底線是道德。那么紀律的底線是什么?是文明。尼克森自信地甚至有些驕傲地認為只要遵守了原則只要遵守了紀律,那么什么都是可以實現的,這樣的想法在面對小日本軍官時被證明是正確的,然而事實的殘酷在于他處在的是一場戰爭,戰爭的目的是毀滅,戰爭的手段是暴力,文明連槍子都不如,沒有了底線,紀律也便失去了其本身積極地意義
日不落帝國的貴族氣質——觀《桂河大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9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