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看看所有角色的特點先。
神經質的山頂富人家,一個緊張兮兮總想維持一切正常的女主人,一個駝背邏輯混亂卻沒什么壞心眼的男主人(還總被自己的妹妹無情戳痛處,還老婆大人尷尬)。一個嘰嘰喳喳大驚小怪的姑姑,一個社交恐懼走路跛腳的舅舅,以及兩個再正常不過卻對家庭里的鬧劇習以為常的孩子。比利,這個我看了一半也不知道他真實性別的孩子,纖細敏感,缺乏母愛,但是她沒有階級觀念。對待所有人都一視同仁,看到他母親的樣子,這樣的品質真是難能可貴。
女仆也是個旁觀者

重看一遍,這是一部法國人才能徹底領會的片,因為也許只有生活在彼文化中,才能深切體會到階級差異實際有多夸張。
從18世紀前后開始,失去了政治權力的貴族卻成為更多特權所有者,權力的失去卻使其更加高傲與孤立,他們開始相信特權是與生俱來的而非是由權力產生的。他們居高而下地同情并唾棄平民,用虛偽的善意關懷平民,卻依舊嘲笑其粗鄙(片子中嘲笑Ma Loute姓名等)。而在如電影設定地等類似的北部邊遠省份,上層階級的話語體系與下層階級是不同的,平民根本聽不懂貴族在說什么,只覺得其面目可憎而虛偽。

【本文首發于《三聯生活周刊》2016年第22期。除作者個人博客、網絡平臺及其參與的公號外,所有媒體、自媒體如欲轉載,必須得到周刊授權并付轉載費。】
電影去戛納,大多是為了造勢、鍍金。得了獎一方面是藝術家的自我實現,但更切實的利益則是票房豐收。可今年有三部片子,公映與戛納首映同日,好像自己來參賽、參展是給電影節面子。它們分別是伍迪·艾倫的《咖啡館社交圈》(開幕片)和主競賽中阿莫多瓦的《胡麗葉塔》、布魯諾·杜蒙的《瑪·魯特》。前兩個人人皆知,不必多說

《瑪·魯特》風格突變之巨大讓我瞠目結舌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9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