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華夏文明多少在歌頌戰爭中的英雄。沒有哪一個文明和國度的建立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洗禮。四個人戰后的四種人生,看似相似,卻結局逕庭。軍醫和找到真愛的只有一只手的凡妮莎似乎最終脫離戰爭的陰影回歸到生活的正軌,湯米還是認為自己不屬于和平而被拘束的社會,會到前線。賈馬爾更是不能忍受過往和顯示的折磨而因沖動窩囊的失去生命。看似前兩者收獲的美好,后兩者一個前途未卜一個叫人憐惜。
但是真的這就是結局的標準定義嗎?說幾個最令人砰然的畫面。湯米在父親的汽車修理長大發脾氣,發泄著回歸平靜之后的郁悶;在小型會議上面坦然說道自己不再屬于這里;以及在電影院和凡妮莎的對話中鄙夷地談論和平的國家里平凡的人都渺小的不值一提,認為這些不知道戰爭為何物的人們永遠無法理解另一種生活的險惡永遠只能沉浸在自己朝九晚五的毫無作為的生活里面,哪怕作為一名女性的凡妮莎也贊成著這樣的說法。其實湯米是幸福的,也是特別的。看完電影的諸位是不是都該想一想我們的歸宿到底是什么

美帝在伊拉克受挫以后,官方開始考慮退兵(仍保留一些軍事基地),民間開始反思。然而因為這場戰爭死傷更多、流落失所的伊拉克人民,由于國際話語權的缺失,只能眼睜睜看著美帝自說自話,為美國自己的子弟紀念,為自己的立場辯解。這本來也算人之常情,只是我想問問:“你們政府發動戰爭的理由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請問在哪兒?你們在伊拉克恨不得掘地三尺,找到了?阿布格萊布監獄發生的種種暴行,就是你們給伊拉克人民帶來的解放?”
可見,讓美國人死傷枕籍的、讓伊拉克人血流成河的,不是別人

2006年度佳片,《星條旗永不落》:米國人很受傷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6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