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徐克版的《梁祝》,才發現原來編劇和導演用了很多的巧思。
傳說里的馬文才一般都會被作為反派來制造沖突對立,但是電影里根本沒出現,甚至連名字都沒有,只是被稱作“馬家”。將封建父母給的時代壓迫拉了出來,直接兩相對抗。因為馬文才會將觀眾的視線轉移到男女間的三角關系上,而去掉他則能更突出封建社會對個人與自由的壓迫。
在祝英臺出嫁的時候,畫的是冥妝,連家丁婢女都是,直接就告訴觀眾祝英臺是要跟梁山伯結冥婚了。而且那個冥妝又畫的特別像面具
究竟有多愛祝英臺,才會答應她 新婚之日 去墳前走一遭。
我并沒做錯過什么事,我只是在十六歲的時候,愛上了一個姑娘:她在我家隔壁的院子蕩秋千,她的頭發亂了,小臉紅撲撲的。我娘說為我定下了她的時候,我讓小廝們選了一個最為粗壯的樹,嫁了個漂亮的秋千。
禮法的緣故,我并不能經常見到她。
我常去拜訪她哥哥,他們眉宇間有隱隱的相似:如果她是個男孩子,也是很俊朗的嘛。
她哥哥說她讀了些書,我說這也好,他卻一臉擔憂。
我喜歡讀書的女孩子,喜歡蕩秋千的女孩子,喜歡這個我見不到的女孩子。

久聞其名,說是唯一一個沒有馬文才的版本,但是真正決定開始看,還是因為B站的一個小片段。英臺出嫁,抹著像鬼一樣的妝容,那臉色是人死了一段時間后出現的詭異慘敗,然后又強行抹上不自然的胭脂。父親說大喜事家里人都要打扮的喜慶,結果所謂的喜慶是指大紅的衣裳和類似紙人的丫鬟仆從。(被嚇到了)
因為父母的面目猙獰,我就特別好奇網友們提到的前半段歡樂無比是怎么出現的,英臺的父母又為何會同意英臺做出女扮男裝上書院這么離經叛道的事情?
然后,故事從頭開始。
1、隨著心情變化的色調和場景

何潤東主演,梁祝|你原是個妙人是個少年狂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