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8 05:15
首映:2006-07-15(日本)
年代:2006
時長:135 分鐘
語言:日語
評分:6.4
觀看數:55873
熱播指數:458
來源網:三年影視
“日本沉沒”超級大悶片!!!
沒有凄慘絕望的哭喊,沒有遍地的搶劫案和**案,甚至在劇情構造上都毫無新意:大災難的不可抗拒和小人物的感性崇高——但我還是欣賞影片中這種不“真實”的末日形式:
最后,拯救整個日本的關鍵,取決于一艘老式潛艇冒險的成敗;維系大和民族生存的重任,決定于一枚雷管能否引爆一顆炸彈。當然,和所有的災難片一樣,電影是需要英雄的,也是需要愛情的——于是,英雄,鏡頭給予了屬于英雄的特寫;愛情,劇情安排了契合愛情的白描。
這部影片如何呢?我不知道怎么說——不過請看:
《2012》不過是加入了中國元素的“諾亞方舟”;
《后天》,冷得出奇;
《深淵》,假得離譜;
甚至在某省某礦難發生后,才華橫溢的某某還試圖以某某領導為原型創造《七天七夜》。
那么,我寫此篇影評的原因之一是:《島國危機》類型的電影,美國導演眼光迥異沒有拍,中國心靈缺失拍不出。
窮人的毀滅,多少帶著“時日曷喪余及汝皆亡”的咒罵;精英的末日,無外乎是在滄海桑田中絕處逢生,最好可以捎帶拯救一些記錄傳播歷史的大眾。社會中的成員有角色
重看《日本沉沒》:用災難臨摹現實
范典/文
3月11日的日本9級大地震造成核電站爆炸,甚至引發中國超市碘鹽瞬間脫銷。最近又重新翻出《日本沉沒》,以定心緒。《日本沉沒》是1973年出版、由小松左京寫的科幻小說。同年東寶將之拍成電影,結果大大轟動了日本社會,該片也成為災難電影熱潮的先驅者,2006年又由東寶重拍。當年我把《日本沉沒》當作是科幻片看待,而今重看時卻懷揣近在咫尺的恐懼感,電影中電腦特效制成的山崩地裂、海嘯、火山噴發場面與現在電視新聞中的極其相似。然而,令我感觸最深的并非該片對災難場景的描述,而在于它對于人性的描述與如今電視畫面的實時報道竟如此相似。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地震高發國家,民眾的憂患意識極強,盡管地震災難一次次沖向頂峰,直抵科幻片階段,這里仍井然有序,人們互幫共濟。電影中女主角玲子是一名消防員,從小家人就在災難中喪命,于是災難來臨時她充當了救人勇士,作為“女流之輩”,卻擔負起英雄般的救人職責。再來看最近的新聞
拿到這個月的排片表,辦公室里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就討論開了,73版的“日本沉沒”在他們心中依然清晰。我沒看過73版,不過對這題材挺感興趣,在我想象里這種題材必定是大場面加人性的批判和贊美。可是,花135分鐘看完后,我是完完全全的失望。
這部號稱日本史上投資最大的影片,錢都扔海里了。這種場面,小CASE了,73年都能拍的題材,如今就這點水準?另外,對劇本也沒有與時俱進的改編,男主角就因為全日本找不出一艘能潛4000米的潛艇,英勇就義了。說到災難片,不得不提好萊塢,他們才是個中好手。“天崩地裂(Dante’s Peak)”,“龍卷風(Twister)”,等等,都是本片的好榜樣,既有夸張的場面,又不缺高大的英雄。
也許是同為島國的關系,英國也有如日本一樣的危機感,拍出了“28天后(28 Days Later)”,“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這樣的災難片,對人們在災難面前表現出的人性泯滅進行了揭露與批判。相比之下,本片在這方面要弱的多,或者說,本片里描寫的人性太美好了,美好的有點虛偽了。只能說,這的確是一部拍給日本人看的勵志片
“日本沉沒”超級大悶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