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6 06:59
首映:1993-07-15
年代:1993
時長:103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8.1
觀看數:23175
熱播指數:720
來源網:三年在線觀看網
一刀傾城:該自己做的事,不能外包
再來說說一部老片,一刀傾城。很難想象洪金寶能拍出這么一部武俠片來,臺詞之考究之后再無武俠片能出其右。主角三人歷史上皆有其人。電影中王五出身黑旗軍,甲午之后伏擊日軍臺灣某基地失敗,戰友死傷殆盡。只身出逃,前往京師安身立命。路遇同時于此時進京的譚嗣同與袁世凱。三人一見如故,結為異性兄弟。
王五在京師開武館,譚嗣同進京行變法,袁世凱亦得軍中穩步高升。百日維新最后關頭,譚嗣同與王五前來勸袁世凱領兵勤王,殺西太后與榮祿。袁世凱不出觀眾所料最后導向西太后與榮祿。譚嗣同下獄
文/風四娘不哭
閑來無事,在豆瓣選片的時候正好看到洪金寶導演的《一刀傾城》(《神州第一刀》)有了片源,於是點開視頻,想一睹為快,沒想到真的收穫了不少驚喜。
由於看片之前沒看簡介,看了二十多分鐘才明白這是個有點以“投名狀”為原型的故事:曾經在劉永福黑旗軍當隊長的王五(楊凡飾)因在反抗日軍的侵略行動中失敗,跳崖自盡未遂,隱身在鄉野成為打鐵匠。在一次剿匪行動中,王五遇到了打算去京城上書的譚嗣同(狄龍飾)和新兵將領袁世凱(趙長軍飾)
《一刀傾城》:不該遺忘的歷史,不該忽視的經典…
文\三錯
細細看完《一刀傾城》,很多舊事、感慨涌上心頭,一時間不知該從何說起。
-、漸行漸遠的記憶
依稀記得上中學時,我在村里的露天放映場第一次看《一刀傾城》。那時候,我對戊戌變法的歷史了解不多,看武俠電影純粹圖個痛快。記憶最深刻的是,王五等俠義之士在袁府與朝廷鷹犬大戰后盡數被殺,只有一個小孩(王五的大弟子左宗生)逃掉,他站在高高的屋頂上大聲呼喊。在我眼里,這個場景意味著好人沒有死絕,正義的力量還在繼續。所以在電影結束后,我一直想著小孩長大后肯定會成為王五那樣的大俠,然后領著自己的弟子為師父報仇,將朝廷鷹犬全部殺死。
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候的想法很簡單,完全是定勢思維的一廂情愿,當然其中也包含著強烈的正義感。這一點與我們從小受到的傳統教育有關,正邪之爭的最后就是要讓“好人殺盡壞人”嘛。
今天重看《一刀傾城》,我已經可以坦然接受“壞人殺盡好人”的結局,也不會設想左宗生長大成人后為師父報仇雪恨。歷史的真相擺在那里,任何人都無法改變
這兩天抽空把半年前的《一刀傾城》看完了,跟半年前抖音上看到的幾個片段相比得出的結論相比,名過于實。
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是臺詞犀利,一半古龍味,江湖氣重,但在政治風云里就顯得幼稚了,相比于后來的讓子彈飛,差之不以道里計。所以片子避實為虛,只講了譚嗣同,王五,袁世凱的粗梗,也導致了故事連貫不足,像掩一幕幕的話劇,如果不熟悉歷史背景,看著估計云里霧里,就覺得臺詞好看動作不賴,剩下其實啥也沒有了。
而同樣歷史背景下的李連杰黃飛鴻,就聰明的多,除了開始的背景,后面的故事虛構為主
第二遍看這個片子, 中間竟然相隔了二十多年, 但是劇中的音樂, 片段, 對白依然如昨日剛剛看完一樣熟悉, 有時候不知道自己的俠義之情是從哪里來的, 現在會想, 這部片子應該對年少的我影響頗深, 只是當時尚不能感知, 非常棒的一部片子, 有情, 有愛, 有大義, 雖然明知是商業片但屢屢還是被感動。 雖然局限于電影時間, 劇情推進有些快, 結局歷史注定了悲劇沒有懸念, 任不失為一部上乘之做。
少年時代課堂教譚嗣同的絕命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那時和同窗好友最愛叨念,也并不理解時代,只覺得這首詩的押韻和暢快,可以疏解青春壓抑的性沖動。
若干年后,電影頻道放《一刀傾城》,大刀王五劫獄,獄中兩位君子有“籠中對”
王五:譚兄,我們走
譚嗣同:我不走。走得出天牢,走不出天下
王五:走得了今晚,我們才有明天
譚嗣同:明天事,留給明天的人做。我今天做的,就是慷慨赴義,用我的血激勵大家
說完手指輕觸王五手中大刀,抹血奮筆疾書絕命詩。
王五朗讀: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兄,你對!做大事,不是大成,就是大敗,今日你敗,只敗在氣數,中國始終會走你的路。
譚嗣同慘然一笑:中國始終會走我的路?。。。。。。。五哥,我想睡會,我很久沒有好好的睡一覺了。
說完在水牢緊閉雙眼,神情安詳的放心睡去。
這部電影的武打其實不算重點,在我看來這是一部男人電影,而且是一
種難能可貴的漢民族的斷代精神。譚嗣同與王五相交 相知 相惜,王五
理解他,而譚有如此知己,他才會安心坦蕩的在水牢里睡大覺
一刀傾城:該自己做的事,不能外包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0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