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4 19:18
首映:2014-08-31(威尼斯電影節) / 2015-01-14(法國)
年代:2014
時長:101分鐘
語言:法語,阿拉伯語
評分:7.7
觀看數:96593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遠離人跡”靈魂在同行的路上
本文發表于《環球銀幕》7月號,如需轉載請一定告之本人并注明出處。
------------------------------------------------------------------
取材自加繆短篇《來客》的電影,保持警察拋給法裔教師一個殺親犯、命其押送他去坦吉特受刑、教師放走他給他選擇自由這個故事主干不變,再加入大量教師與犯人之間、此二人與他人之間的互動情節,既把故事拉伸成一部環境特殊的公路片,又涉及不少加繆本人的背景元素。
故事發生在1954年,正值阿爾及利亞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民族獨立戰爭之初
出生于阿爾及利亞的法國哲學家阿爾貝·加繆,曾于1954年寫了一則13頁的短篇小說《來客》,3年后收錄于其著名的短篇小說集,當中。同樣是在1954年11月,反殖民爭獨立性質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全面在該國的民族解放陣線和法國殖民軍隊間爆發。
因此,這則發生于短短一夜,關于一個憲兵抓住一個當地殺親兇犯,將其移交給一位法裔鄉村教師,要求送往附近城鎮進行判決的故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預言了戰爭的不可避免。
導演大衛·奧霍芬將這則短篇進行了時空向度上的雙向延展,大肆刪減了憲兵角色
雖然影評人很少,但他是一部值得看的電影,這也是許多顛覆世界觀的電影,虛偽而又虛夸所不能及的。現在這個社會電影只是為了迎合市場和口味,膚淺,虛偽,金錢欲望之屋堆積。再也很少看到有味道而又深刻的電影。傷害一個人很容易,滋養和感化一個人卻意義非凡。慢慢的真實不花哨不取巧,講個平凡的人說個人性的善!
(芷寧寫于2015年8月4日)
影片《遠離人跡Loin des hommes》改編自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的短篇小說《來客》,在小說里,加繆再次冷靜睿智地向人類的良知提出了種種疑問,也再次表明著他對人性和戰爭的態度。對比之下,原著顯得趨于寫實,并相對簡潔,而電影的呈現手法既凸顯了其深沉文學的一面,又做了符合電影表現形式的添加、延展和升華,令兩者相得益彰。
片中主人公達呂的身份十分尷尬,恰似現實中的加繆,作為在阿爾及利亞出生的殖民者的后代,在法國人看來,他是阿拉伯人,在阿拉伯人看來,他又是法國人,在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期間,站在人文和人性高度的作者和他筆下的主人公,也都有著無法選擇的兩難境地。
片名叫做《遠離人跡》,片中的鏡頭畫面也常常清冽寂靜、肅殺遼遠到仿佛入了無人之境,可影片所述的劇情卻充滿了與人類世界相關的各種矛盾、沖突和麻煩,如殺戮與復仇、戰爭與獨立、文明與涂炭、立場與站隊等等,于是,在1954年阿爾及利亞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即便有著遠離人跡、安靜過活、了卻余生的初衷
死亡與希望同在,遠離人跡,隱姓埋名,在孩子們看來,老師和藹可親,當學校只身一人時,卸下所有的防備,懷念妻子,靠煙酒來麻醉肉體。平靜中壓抑著難以釋懷的過往,沒有上帝的救贖,只有自我的放逐。
當這份看似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人在社會的裹挾之中痛苦的做著自我的抉擇。沒有英雄,只有普通人,沒有力挽狂瀾的超人,只有敢于直面內心良知的人。
法國電影多少帶點文藝范,沒有好萊塢緊張的劇情,勁爆的特效,所以不是靜靜的專心的觀看,會讓人覺得不知所云。但同時觀影者不帶著自我的思考,一定的社會經歷
小學教師達呂望著兩個人朝山上走來,一個騎馬,一個步行。學校建在半山腰上,他們還沒有爬上門前的那段陡峭的斜坡。廣闊的高原上一片荒涼,他們踏著雪,在亂石叢中艱難而緩慢地走著。看得出來,馬不時地打滑。還聽不見它的聲音,但看得見它鼻孔里噴出的熱氣。兩個人當中,至少有一個是熟悉這地方的。他們沿著小路走著,這條路已經被一層又白又臟的雪蓋住幾天了。達呂估計半小時之內他們上不了山。天氣很冷,他回到學校去找件粗毛線衣穿。
他穿過空蕩冰冷的教室。黑板上
“遠離人跡”靈魂在同行的路上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8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