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感受是它想表達的東西滿了一點,談到人們靠虛擬世界、物質占有填補精神的空洞,談到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的危機,談到極簡主義…本片所述觀點對當下大部分人的確有警醒作用,但就我個人而言有一些不一樣的看法。我也會在沒必要的東西上消費,但并不過度。物質欲望的滿足讓我獲得快樂,那么既然可以通過物質獲得快樂,填補內心的空洞,何不在適度的范圍內滿足一下自己呢?我并不是說完全依賴物質而忽視精神世界的填補,而是在豐富精神世界的“主干道”上,何必去計較物欲的滿足帶來的后果。或者說

兩位一起長大的異母異父好兄弟,一個購物狂且發明了“娜娜”(類似Siri) 另一個自律,是“娜娜”的商務運營。兩人在慶祝酒會上打賭要摒棄所有物品,每天只能拿回一件生活必需品,誰先堅持不住就算輸,同時賭注就是會輸掉自己在公司一半的股份。
故事試圖引導人們思考物品存在的實際意義、過多物品是否真正帶給你快樂 幸福、你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物品、精神世界的富足和物質的過度囤積是成正比嗎?、什么對你來說才是最重要的,你清楚嗎?、你的消費是真正你需要還是被資本引導并且你從不說“不”。

電影大主題很明確,開篇就是一段精彩剪輯,集導演、編劇及男主角于一身的弗洛里安在片中飾演IT男保羅,其講述不同年代家族成員的擁有與失去:曾祖父母經歷了一戰與金融危機,失去了曾擁有的57樣東西,但他們仍相信上帝;祖父母經歷了二戰,失去曾擁有的200樣東西,但他們仍相信未來;父母經歷了冷戰,失去曾擁有的650樣東西,但他們仍相信自由……當今社會,平均每人有1000件以上的東西,財富、自由與未來就在眼前,而我們卻已經得了心病,工業化、科技化帶來的物欲橫流,強制消費與過度消費統治人們的思維邏輯

《一百樣東西》:不只是“斷舍離”那么簡單……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6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