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6 02:32
首映:1986
年代:1986
時長:88分鐘 / 86分
語言:漢語普通話,藏語
評分:7.4
觀看數:88659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盜馬賊”意外驚喜!不喜歡向后看的電影
電影講述的是為某生計而盜馬為生的羅爾布,因此一家一直被部落歧視最后死亡。影片中羅爾布相信宗教可以洗清他身為盜馬賊的罪惡身份,但卻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只能一步一步被惡劣的環境和窮囧的家境中離死亡越來越近。大量的全景和遠景描繪的大漠惡劣環境和宗教神圣且冰冷的氣氛體現了北方藏族生活的真實寫照。其中,羅爾布一直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像頭人一樣得到山神的肯定,但卻一直被部落中的人鄙棄,但他無可奈何,只能一直虔誠的信仰宗教,希望可以洗清自己的罪惡。
《盜馬賊》中最多的便是介紹藏族人的信仰,其中濃濃的佛教文化,讓人敬仰。
一個人只有有了信仰,他才會有“敬畏”之心。雖然現在的我們更加崇尚于科學,但對于信仰是否存在,對于我們,對于人類,也是我們對待一切都存在“敬畏”的必要性。
盜馬賊被剪輯了零亂,大部分人都沒有頭緒,但是,若是細心的人,還是可以感受到導演的主題思想中去。其中最令我難忘的片段,便是送水鬼那一幕。作為一個只有十八歲的我來說,我的閱歷淺,并沒有和大眾有著一樣的看法,甚至有可能誤解了意思
很勉強才看完,影片講述的是發生在1923年康區草原的故事。整部影片敘事毫無邏輯性,結構松散,情節離奇(明顯是漢族編劇憑空瞎編的),一切都仿佛是為了畫面而存在。
也難怪──天葬、誦經、跳神、磕長頭這些藏族元素在80年代對于沒見過世面的中國導演的確算是電影的重大“視效”博點──問題是導演和編劇明顯缺乏對藏文化的深層次理解,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是處于獵奇的目的,拍出來的東西當然也就不倫不類了:天葬那段完全有悖儀軌,只見一群禿鷲圍著亡者尸體狂掠猛啃(稍微了解一下藏文化就知道天葬是需要天葬師分解尸體,將血肉與糌粑混合來喂鷹的);跳大神也完全像巫術表演;最讓人無法忍受的是劇中人物北廣科班主持人般標準的普通話,老奶奶還帶著兒化音!想想那個年代同期聲錄音的電影的確鳳毛麟角,那你后期好歹也用點藏語配音啊。
不過話又說回來,看看近年來的西藏題材,再看看本片,人家沒有打著“反帝反封建”的旗號揭露“罪惡的農奴社會”,也沒有借題發揮痛訴“宗教是鴉片”blah blah blah…已經很nice了。
來源: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2016.12.17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iOkNVmqDW_z-XPRpEUtX6w
對談地點:成都峨影1958
何小竹:大家下午好,我是何小竹。現在坐在我面前的是李少紅導演、何多苓老師(小編注:由于當天成都大霧、田壯壯導演的航班延誤,此時他正在從機場趕往影城的路上),兩位藝術家都是從八十年代開始創作,一般統稱為第五代導演,和田壯壯老師一樣。我呢,也算是李少紅老師的影迷,您拍的電影《紅粉》我特別喜歡,還有電視劇《大明宮詞》,我特別強烈的感觸到這個電影的臺詞完全像莎士比亞一樣非常西化的臺詞,當時也是引起了好多爭議。大家都覺得唐朝怎么是這樣說話的,可是大家都不知道唐朝是怎么說話的。我們貌似像學文言一樣去模仿唐朝說話,其實不是的。但我覺得像莎士比亞這樣這樣的臺詞反而暗合了我們對唐朝盛世的想象。何多苓老師的很多作品也是在八十年代有了很大的反響。何多苓老師和李少紅、田壯壯老師的作品在意蘊上都是十分相近的。我們剛剛把《盜馬賊》看完,可能大家跟我一樣心里也有很多感觸
作為第五代導演田壯壯的代表作,講述20年代藏民羅爾布生活在草原上,在他的認知中,被神鷹啄食升上天是最理想的祭奠方式。因為生活艱苦,只能通過盜馬養育兒子與妻子。但是因為盜馬是對神靈的褻瀆,因此他被部落里的人唾棄,一次他獨自搶劫了寺廟的禮物,被部落發現,一家被趕出部落,兒子因為風寒不幸離開人世。他開始虔誠,尊重神靈,卻被誤認為盜馬賊被藏民毆打,同時他在偶然間看到自己母親孤獨逝去的尸體,也看到被瘟疫肆虐的藏族人民,他開始對神靈產生質疑,于是下手偷取兩匹馬以維持生計
這是1923年的西藏,這是那時候一個底層藏民最真實的樣子。
有病求圣水,沒錢想偷馬。
導演真實的還原了這樣的場景,在4k修復后的畫面中,在蒼茫的雪原上,男主人公抱著自己僵硬了的孩子。黝黑的面龐,散亂的頭發,天下著雪,衣服搭在一邊,他沒有說一句話,卻好似把能說的話都講盡了。
每當有人提起對西藏這些年變化的異議時,不論中外,我都想立刻把這部片子呼到他/她的臉上。我想讓這個人知道,以前的生活讓有的人當盜馬賊,而他做這些不是因為他認同這種生存的方式,只是因為他沒得選。
如果有的選
“盜馬賊”意外驚喜!不喜歡向后看的電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6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