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對黃導拍建國大業指指點點的人,和王副館長是一類人。王副館長的特點,是善于螺螄殼里做道場,為了一官半職勾心斗角,虛度青春,說白了就是格局太小。黃導拍這類影片確實手藝精湛入木三分,但做的再精終究算個“工匠”,而要成為大師,則必須跳出那個小圈,去擁抱更宏大的作品。時光荏苒,為何把寶貴的生命浪費在生氣、愧疚、嫉妒和責備上呢?

很少給電影打5分,這是我為數不多的打的高分的電影,影片拍的很早,上世紀90年代的電影,還去參加了多倫多電影節。這是一部好戲,忒真實,演繹了現實,演繹了生活。王雙立的角色刻畫的很好,一個文化館的館長位置,竟然也能人生百態,草根出身想要一步步上位在那個年代是多難的。
真的是一部生活社會教學篇,我覺得六公主應該播放幾遍,有機會一定要看看這部小說“秋風醉了”,這是一部不知名的小說,小說來源于生活,這部電影里的位子、圈子、面子,可能都反應了那個時代的中國文化,這是一種映射。

94年的電影,跟我的年紀一樣大了。家中沒有做官或者經商的人,對官場沒有了解。如果沒有看到影評中的明暗兩條線,整個電影看下來,我一直以為王雙利當不上館長是因為太過聰明,把文化館的人當猴耍,造成了領導冷局長和徐局長的覬覦,所以一直不想提拔他。再從我的角度來想,肯定是領導不喜歡他的性格,覺得太過圓滑,可終究我還是太天真太單純。王雙利雖然是個人精,可是官場上,姜還是老的辣,官大一級壓死人。
暗線中的冷局長貌似根本算不上和徐副局長的明爭暗斗
那種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就強烈的自覺到的被魯迅們強烈抨擊的“骨子的里的奴性”,在這部影片中毫無保留正大光明地被展示出來,甚至被得到最多的同情。個個人物沒有脫開臉譜化的皮囊,孝也是愚孝(按劇里的邏輯再挖苦一句,憑修鞋老頭這情商未謀一官半職真是鄉里的損失。)全片不見任何明確的立場和態度,似乎只有對所謂體制中人人皆是小人物的憐憫和同情,然后以一個荒誕的私奔來不了了之,還順帶出一個開放式結尾。全片渾渾噩噩,迷迷茫茫,霧中的看不見一絲的溫情與陽光

《背靠背,臉對臉》1994佳片有約,生活的運行法則一直都在,法則可能會改變,但無法避免。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5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