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明白一件事,剛才在跑步機上邊走邊聽毛不易的《借》的時候,忽然領悟出來的。
我一直不知道該如何評論卡斯特納這個人。他最后幸存下來了,父子的作者自殺了,漢斯死在了戰場上。
剛才,我突然明白了,我要像卡斯特納學習,做一個清醒的人。憤怒沖動絕望都是最自然的反應,可幫不了自己也幫不了別人。也許在黑暗里,保存自己就已經是一種勝利了吧。
我記得劇中有次他和父子的作者對話,大意是,他說我們要盡可能保證我們的清白,父子的作者說,在豬圈里你怎么可能保持清白。后者說的是沒錯。但我想

不好意思,我又誤入了一部二戰的戰爭電影片。這次講述的故事已經極其隱晦了,但是我還是覺得,隱晦之下,少了那種戰爭的緊張感。想起來《鋼琴家》,在戰火紛飛的場面里面四處躲藏,也想起了《流浪的尤萊克》,一個逃亡的時候才十歲左右的小男孩,硬生生地靠著自己的一只手臂撐到了戰爭結束的故事;《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最后將軍家的小男孩,誤入了毒氣營,最終死去的故事....
二戰的電影真的太多太多了,多到每一部你看到的時候,內心深處都是隱隱作痛的,而且這些電影,讓你難受得似乎喘不過氣來

德國二戰視角反戰電影。以和平主義者、德國著名作家,詩人,編劇和諷刺作家埃里希·卡斯特納的真實經歷改編的故事,在那段黑暗的第三帝國統治時期,這位文學家和他忠實小讀者漢斯的忘年友誼猶如黑暗中一點星光閃爍。
埃里希·卡斯特納(1899年2月23日 - 1974年7月29日)曾于1960 年獲得國際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勛章,四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1928年秋天,他出版了他最著名的兒童讀物《Emil und die Detektive》,也因為這本書,他最忠實的擁護者漢斯出現在他的視野里

前面表現得很好,一大一小,作家與讀者的感情貫透第三帝國的荒謬史,展現小孩不以小孩視角區分大人的渴望,作家兩次面對納粹的荒謬而不得不告訴星期二:我希望有大一點的讀者。可是給大人看的童書,如果有普世價值,一定會比大人更老。
于是星期二長大了,可是第三帝國還是那個樣子,臘腸狗配不上牧羊犬,戰爭不會顏面盡失,無論勝敗!
4月30日希特勒和妻子愛娃結婚后雙雙自殺,隨后第三帝國迅速崩塌,如浮光掠影般的速度正合電影時光的切換,蜻蜓點水。很是突兀,不帶說明。是不是也在用剪輯

卡斯特納與小星期二:“密碼是埃米爾”—不管你是面對魔鬼還是死亡,只要還有一個人相信你,你就不能懷疑你自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2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