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8 08:31
首映:2003-10-19
年代:2003
時長:180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8.6
觀看數:51440
熱播指數:427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特蕾莎修女》仁愛真理,唯有努力去理解
我只看了18多分鐘,然后就尷尬到抓狂。我覺得這種就跟我國有“類峰”,“諸葛”,其實是眾多人的事跡集中到一人身上,從而變成了奇跡與代表。
而也許只是剛好她是“修女”,是羅馬天主教,從而成為宗教輸出的一張牌子。她也可以是無神論者,誰都行。
因為父親之死而成為修女,我總感覺是因為“恨”以及對人類爭的不理解,而從事這行業的,而更甚于愛。
《特蕾莎修女》是由根據特蕾莎改編的電影,電影講述了特蕾莎修女的生平。
特蕾莎修女從12歲就立志為窮苦人工作。但她從當了修女以后,她的工作只是教授那些立志當修女的女孩子,這似乎和自己的初心有所背離,校園雖然一片寧靜,但一墻之隔的地方卻是她和她的學生永遠體會不到的窮苦的遠方。
那里有受饑餓、病痛折磨的難民,有流離失所的孤兒,這一切都讓她感到揪心。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上帝交給她的一個新任務“拯救窮苦人”,她放棄了修道院里的安寧生活,在加爾各貧民區展開了自己的為之奮斗一生的目標。
下午的時候因為在研讀塔羅牌里教皇牌的奧義,因對于宗教我并不特別了解,所以這張牌并不能讓我聯想起什么來,于是百度了有關宗教的電影,準備加深一下對宗教了解,它到底是什么用的,也許了解宗教是需要緣分的,那句未至苦處,不信神佛。我曾經也聽說過這位修女的名字,于是選擇了這部電影。
對于宗教一直是一個令我十分好奇卻又不敢涉獵的一個領域,不知道為什么,但是每每我都會被那幾十世紀歐洲風格的建筑美麗樣式而駐足,見過白花花的老爺爺對著耶穌祈禱著什么
小學的時候聽說她的故事:1917年生于馬其頓,18歲進入加爾各答修道院。1948年她走出修道院的高墻,到窮人中間去,開始為世界上最貧窮的人服務。1979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97年9月5日辭世。初中的時候吟誦過某篇她的叫做《我愛人人,人人愛我》的哲理散文。高中的時候以她的故事為素材寫過文八股。自始至終,我聽說其偉大,卻不知道其偉大。
其間堅持與艱辛,全然不曾了解。直到看了《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
影片情節不再贅述,是Mother Teresa一生的記述。這里說三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一個是Mother Teresa第一次走出修道院,走在加爾各答的大街上,看到密集的乞討的孩子、老人、婦女,看到躺在地上的干瘦的虛弱的人們。那個時候,她睜大驚恐的雙眼,伏下身去聽垂死者的囈語,最終卻只能夢靨般抬步離去。坐在公交車上,外邊錯亂的行人、街上行走的大象,種種都緩緩退去。她心里一定是驚恐的吧,成長了二十年的加爾各答,卻感覺像從未真正來過,居然還有這樣一個世界,在她所成長的印度。此后,Mother Teresa便向神父提出了到窮人中去
特蕾莎修女
1、她很忙,她甚至會親自給孩子買膏藥。她說,要把重要的事情留給別人。
2、永遠不要隱藏你們臉上和眼神中的快樂,只要有基督徒的地方,就會充滿歡笑
3、笑容越是真誠越是珍貴。笑容是愛的第一個特征。
4、如果拒絕接受這個世界的正常邏輯,那和完全接受同樣的。
5、用暴力來對抗暴力是沒有用的。
6、我們必須回到窮人里面去。
7、我們永遠都不要害怕,即便是我們和這個世界發生矛盾的時候。
8、上帝,請賜給我們世界和平,只要有仇恨的地方,就會有愛。只要有寬恕的地方
有人說,Mother Teresa 一生“除了愛,一無所有”。
寫出來或許令很多不明所以的人失笑的句子,另太多拒絕裝逼煽情的清醒人嗤鼻嘲弄的句子,卻多么精確簡練,足以充分注解,用做修女特蕾沙這個人物最好的定語。
除此之外,可以想象,也最常被應用的定語往往是諸如“偉大”、“神圣”等字樣。都不抵這一句短評,雖然微小,但是真切、恰當。
影片是近乎平鋪直敘的展開,劇情編織整理上一點小小的笨拙,卻不能絲毫有損人物的完整光輝。
影片又是在一段《圣法蘭西斯禱文》中緩緩結束,雖然看的是日文版本,但是字幕徐徐而出,這段禱文依然觸動我心。
絶望のあるところに
希望を屆けよう
悲しみのあるところに
喜びを運ぶの
慰められるよりも
慰めることを
理解されるよりも
理解することを
愛されるよりも
愛するよ
與えることは
與えられることだ
許すことによって
私たちはゆるされ
死ぬことによって
永遠の生命を得るのです
冬末春初時,有基督徒女友曾郵來一段不明來歷出處的英文,囑我將它們譯成中文好供她每日祈禱用。雖然已經有不同版本的禱文網上流傳
《特蕾莎修女》仁愛真理,唯有努力去理解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1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