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人們都習慣了呆在自己應有的位置上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生生世世。沒有人妄圖改變。
因為每個人都深知屬于自己的那份責任。責任使人失去了那個最真實的自己。也許因為責任,大多數的人都為自己筑了一面厚厚的墻,不是為了防止別人的進入,而是為了深深鎖住自己最原始的沖動。
當然,并不是每個人的壁壘都那么堅固。也會有個別的裂開縫隙,也就意味著,作為人類的那種最真最純的想法即將爆發。他們要從責任的囚牢中掙脫出來,找回屬于自己的天空。
其他人是不會允許的。他們會采取一切的行動,阻止這一切的發生,盡管有些做法是極端的。他們不在乎。他們在乎的,只是想把一切回歸于原位,就像一切不曾發生一樣。
終于,一切結束了。那些迸發出的微弱的激情地火花漸漸散去,永不復燃。所有都歸于往常。但是那些花火留下的痕跡還在,一切就都還有希望。

如果單看《公爵夫人》,我會覺得它難以評價,至少在豆瓣不會給它5星。但如若能聯系別的影片——比如《蝴蝶》(香港),我就會覺得它意義非凡。因為《公爵夫人》和《蝴蝶》在某些情節上可以說是相對立的,這種差異對于問題的產生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首先需說明的是,貫穿《公爵夫人》的是兩性關系,而貫穿《蝴蝶》的是同性關系。
《公爵夫人》的主人公德文郡公爵夫人最后回到了德文郡公爵身邊,最明顯的原因就是她放不下自己的孩子,作為一個母親的天性使她放棄愛情,專心做自己的公爵夫人(另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她發現格雷與德文郡公爵沒什么太大區別,都將女人或多或少地作為生育的工具看待。)。
而《蝴蝶》中的阿蝶最后離開了自己的丈夫,并且放棄了親生女兒,選擇了與愛人在一起。作為一個母親的天性似乎對阿蝶并不那么重要——至少和愛情比起來。
是什么促使了(作為一個母親對孩子的)這種天性在兩位主人公中有不同的反應?
假設,德文郡公爵夫人的情人不是格雷(這個男子),而是一位女性

公爵夫人:高能預警假裝他是深愛的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1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