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28 16:43
首映:2006-12-01(中國大陸) / 2006-11-30(中國香港)
年代:2006
時長:120分鐘(香港)
語言:粵語,漢語普通話
評分:6.9
觀看數:68673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父子》廉價的不只是情
我是抱著很大的期待去看的,事實證明,和所有事情一樣,抱有期待是我的活該。
原本以為這是一部溫情脈脈的親情片,即使有苦難也只是為了讓人更感動的橋段,我甚至因為自己對親情的超低抵抗力忐忑來著,思慮著要不要備好紙巾,結果是我想太多了。
我環手在胸前看完整部片子的。據心理學上的講,這個動作代表自我保護和敵對心理。我想是的,我很排斥。
有人說,這部片子描寫了人生的殘酷、苦難、沉重、、、、、、很久以前,曹先生就說過:“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對這對父子格外心狠手辣嗎?我不覺得。不用看電影,隨便看看蹲在人才市場門口,面前擺塊“木工、油漆工”之類牌子的農民工,你大概就可以看到麻木了。
長大的人犯錯是不容易被原諒的,所以身為父親的焦慮加神經過敏,身為母親的逃避,可以被冷靜剖析,一個是只有占有欲而沒有責任感,還不懂反省,一個是主見有,野心有,同樣沒有責任心,于是一切是如此順理成章的活該。
沒有長大的人犯錯時容易被原諒的。所以作為孩子,可以因為也許是所謂對父親的愛,義無反顧的去偷;可以因為想要母親不離開自己
小時候聽過這么一個故事:孩子在母親的溺愛下走入歧途,行刑前他說有話對媽媽講,母親俯身,他咬掉母親的耳朵并對其進行了血淚控訴。該故事另有變態版,說是最后想再吃口奶,于是咬掉媽媽的乳頭——我想這一定是個猥瑣男想出來的,那是肯定的。
香港電影“父子”重現了咬耳朵的典故,只是媽媽換成了爸爸,溺愛換成了迫害。對港片一直有種根深蒂固的成見,如果不是偶然切換到朝廷電影臺,估計我會錯過這部電影。
郭富城是個濫賭的廚師,楊采妮做陪酒女郎幫老公還債,他們的兒子叫阿寶。郭暴躁霸道不顧家不上進,楊忍無可忍終離家出走改嫁他人。原本以為自此將展開一段催人淚下的親情勵志故事——爸爸改邪歸正辛苦持家,孩子長大成材。但故事卻并沒照此發展。
父親依舊可惡,孩子依舊可憐。最后甚至強迫孩子去盜竊。孩子被事主毆打的半死,懦弱的父親逃開……直到影片結束,我和老公面面相覷,這才明白,這不是一部給全家人看的親情劇,而是給成人尤其是給為人父母者更尤其是給男人們看的電影。
此電影為郭的轉型之作,他成功了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3/after-this-our-exile26.html
父子 (2006)
本片獲得2007年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
電影講述一對父子之間的故事。一個家庭中,父親嗜賭成性,于是母親要拋棄父親以及正在上學的兒子。可是母親要走的時被兒子發現,兒子告訴了父親。父親及時趕到阻止了母親。之后母親忍了一段時間,在一次趁著父親帶全家出游的時候逃走了。父親帶著兒子回家后,發現母親不見了大發雷霆,但也無濟于事。隨后,兒子因為父親不給錢以及躲債,兩人搬到一個旅館居住,兒子再也沒有上學。旅館中父親認識一個妓女,男主角與她做愛后替她拉一回皮條,賺了一點錢。但是第二天兩人就因為錢翻臉。同時,兒子回到原來的家,在鄰居的幫助下與母親見面,但兒子不打算與已經結婚的母親同住。兒子回到父親身邊沒幾天,父親就被追債的人打傷。養傷期間,父親教兒子去偷東西。前幾次兒子僥幸逃脫,但他在繼續偷竊時還是被抓。發現者痛打兒子一番,父親躲在暗處沒有作聲。幾天后,父親來看望被關起來的兒子,兒子憤怒的咬下他的耳朵。父親在回來的路上
劇情很弱智,不知道想講什么,沒有一點正面的教育,父母兩個都不是好東西,都一樣自私自利,既然女主家里條件好為什么不去媽媽家?又說和爸爸感情好,可是這個爸爸一無是處,對兒子也整天呼呼喝喝沒見哪里好啊,還整天莫名其妙的隨便亂發脾氣,明明可以靠手藝掙錢怎么突然就開始干各種壞事了,不知道為什么要郭富城演兩個角色,讓人誤以為后續劇情和這個有關。剪輯也是亂七八糟的,沒有一件事情說得清晰。
還有就是為什么一定要寫夠140個字才能發表評論呢,豆瓣這是強迫人家說廢話嗎?
《父子》廉價的不只是情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