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7 09:23
首映:2010-03-17(開普酒鄉電影節)
年代:2010
時長:87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4
觀看數:11068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哈羅德主人與男孩》大師哈羅德與男孩
導演又想講一個很深刻的關于人種歧視的問題,但又沒有大幅度展開,如果沒有那個電話導致男孩的爆發的話,我會覺得整部電影都只是那個社會背景下的導演的一個夢。前面接近一個小時都是山姆在向哈里描繪黑人世界的一個舞蹈比賽,哈里聽的也很熱血沸騰,直到電話來了,哈里山姆這個黑白人種和諧相處的假象被打破,然后山姆用溫情攻勢試圖轉換哈里腦子里人種歧視的觀念,但是最后也沒能把哈里喚回來,頓時讓我覺得,嗯,這不是韓劇,是美國電影,還算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
在這個結局下,哈里還是有很強的人種觀念的,就算山姆已經打出溫情牌了,仍然沒喚回已經騎自行車走的哈里,以后哈里長大后,面對黑人問題時,仍然只會在內心對譴責自己,依舊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舉動,這個就是當時的社會,可悲的歧視,可悲的不平等。。。
不是一部接受度很廣的電影,畢竟他想表達的東西太過沉重。
說實話,看這部片子就是有點自己找罪受的感覺。弗萊德 海默的演技真的是沒話說。那種細膩壓抑的沖突在他那個小小的身軀里完全爆發。黑人與白人之間的沖撞完全集中在這個小男孩角色上,父母對黑人的歧視,自己對黑人的尊重,父親的殘疾、酗酒,同學間的嘲笑,這些他都無處宣泄,內心完全被這些情緒所侵略。所以他選擇了那個他所尊重的黑人,希望用傷害別人來減輕自己的痛苦,結果往往兩敗俱傷。慶幸的是他所尊敬的黑人是值得他的尊敬,慢慢引導他走出那個困惑。最后他沖進大雨是回頭的瞬間,希望他真的能走出來。最心酸的就是接電話的那一段,當他媽媽說要把電話轉給爸爸的時候,他臉上流著淚喊著不要的時候,那種絕望,真讓人心疼。內心那個痛苦還要和爸爸說一些完全違心的話,內心到底忍受了多少。哎,演技派啊。
善良的孩子會回去向sam表達自己的sorry,他會在對父親的愛與羞愧中取得平衡,對母親的不理解中找到感恩.種族歧視的問題在那個年代不會解決,但兩個黑人和白人小孩會寫出our title :A World Without Collisions來表達他們的友誼.青春期的沖動也許在那暴風雨之后會是歡笑和淚水,我堅信。
關乎種族歧視與個體成長。電影有些沉重,最初看的時候會覺得奇怪,哈羅德大師是誰?兩個黑人為什么需要被檢查身份?為何太太對仆人那樣兇?哈利在學校緣何被稱作三條腿?很多困惑,慢慢謎題被揭開,我們看見了一個充滿了矛盾的男孩與他的成長。自幼便和黑人仆人在一起玩耍但是卻因著主人身份與社會接受而瞧不起黑人,會對SAM和WILLIAM發火;很愛自己的父親,但是卻因為父親并非為英雄而是酒鬼丟了一條腿而看不起自己的父親。討厭權威而懦弱不反抗,在最后的高潮部分,矛盾被刻畫到了極致,HARRY不再是那個小男孩了,他的混亂無措全都浸進了雨水中,MASTER,一個稱呼與尊重和夢想有關
全片幾乎全是對話,前半段幾乎要把我看睡著。看片時要時刻盯住字幕,漏掉一點信息可能就理解不了。總結一下:1.種族歧視,“white only”和父親關于父親屁股的笑話。2.家庭矛盾:哈里承受些父母雙方的互相誹謗,對父親醺酒和偷錢的厭惡而產生的羞愧,但還要裝假面,友好(父母對話的快速變臉)。3.自我的厭惡:哈里對父親愚蠢行為:宿醉,尿褲子,歧視黑人,虛榮(哈里領獎那段表現)而感到羞愧,進而因為自己有這樣的父親而自我羞愧。
《大師哈德羅與男孩》,這樣一部由弗萊迪?海默(Freddie Highmore)出演的一部南非電影,讓人倍感清新脫俗。故事很簡單,就是在一家茶餐廳內發生的三人對話,海默飾演的Hally是在南非長大的白人小男孩,他有個酗酒的殘疾父親,家里雇傭了兩個黑人服務員Sam和Willie,小Hally是在他們的陪伴下長大的,所以關系亦師亦友。
Master Harold是兩個黑人對白人小主人的尊稱,在那個種族分明的年代,小男孩Hally希望可以眾生平等,他教兩個黑傭知識,有禮貌地跟他們打招呼和對話,給他們看拿破侖和眾生平等的法律概念,可他內心中還是有被這個社會所塑造出的等級概念。
Sam和Hally曾經一起放風箏,可最后Sam把風箏綁在了一把椅子上然后留下Hally一個人坐在那里自己卻離開了。因為那把椅子上寫著”whites only”,那把椅子就是社會規則的不公平,一開始Hally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他以為Sam是故意丟下他一個人的。這些小細節體現出種族的沖突是那個社會稀松平常的事情,而一個勇敢的明確自己立場的人應該離開那把椅子,Hally如果可以的話,我想他會做到吧。
《哈羅德主人與男孩》大師哈羅德與男孩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