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4 00:19
首映:2009-07-24(中國大陸) / 2017-03-17(中國大陸重映)
年代:2009
時長:81分鐘(重映版)
語言:漢語普通話,粵語
評分:7.6
觀看數:62851
來源網:三年影視
“麥兜響當當”剪刀手的杰作
林弈華先生曾經多次在文章中指出周星馳的電影效應——功利崇拜。周星馳電影一個極其鮮明的特征是底層者的成功,不過,這種成功絕少是通過奮斗與艱苦的掙扎,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神奇的天賦,一種不可名狀的本領,一種與生俱來的能耐。雖然普羅大眾觀影時并不在乎他到底憑借什么獲取成功,但是他們在乎這種從不名一文到功成名就極簡短過程中的登頂而達成的虛擬快感。換而言之,周星馳電影以一種投機式的勝利為大眾提供了心理慰藉,而這種慰藉源自于觀眾在觀影時自我意識形態動作,即通過對影像中事實的認同找到自己的位置,進而逃避現實不反抗現實達到心理平衡。更直白地說,是唯有“成功、財富、名利”才能真正地改變命運,改變人生。很明顯地,它造成一種功利/資本崇拜的文化潛意識,因為最可怕是物質上的貧窮,而非精神的貧瘠。但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經濟強勢物質充裕,需要像周星星電影來躊躇滿志地炫耀貧困到輝煌的一步登天,需要自證充盈物質所帶來的滿足感,并希望可以永久地陶醉在夢幻的慰藉之中。于是,當經濟在危機的湍流中急轉直下后
菌在看過《麥兜響當當》之后和我說,“看不懂,不好看,你也不要看了。”在去影院前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會覺得卡通片不好看是不是因為我的心老了?就像現在沒有熱情去猜腦筋急轉彎一樣。看完這片子,盡管結局很突然情節很瑣碎,焦點很混亂,但模模糊糊覺得體會到了很多,難以名狀的。從來沒嘗試過寫這樣一篇影評,或者根本稱不上是影評,僅僅是對自己凌亂的感覺進行混亂的記錄。
麥兜從來都不是童話,它只關乎為數不多的“真實”和殘酷的“現實”。我們總能從中或多或少的找到些影子,看到麥太想到了望子成龍的爹媽,看到麥兜想起自己的小時候。
聽到那句“我差一點就得A啦。”,我笑噴了。我想著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小學,想到那時候就知道為成績斤斤計較。比起麥兜的無知無畏(或可理解為后知后覺),我無憂無慮的童年被扼殺在60后一代制造的生育高峰中。盡管也天真浪漫,但在爹媽“望子成龍”的無形壓力下(注意:不是“望女成鳳”,我爹不知道多想要兒子……),我也早早練就出了對分數的執著。并且
從武漢到廣州的上鋪,躺著麥小胖。
車開了一夜,她哭了一夜。
一想到離開媽媽她就哭。哭得鼻涕嘩啦啦。
不是麥太要送麥小胖去廣州,是麥小胖自己想出去闖一闖。
麥小胖在廣州學著養活自己,學著適應沒有麥太的生活。
每天都吃不到麥太的快快雞。可是麥小胖也沒有變瘦。她跟用煉丹爐泡面的麥兜兜一樣,懂得再怎么寂寞都要照顧好自己的胃口。
麥小胖在廣州認識了可以一起發牢騷的朋友,開始悠哉悠哉的生活,開始揮霍。
她飛來飛去,飛來飛去,到處玩,到處樂。
她不再想起麥太就哭,不再急于每天都跟麥太分享自己拿的是A還是H,哪怕放假時都不太迫切的回武漢見麥太。
直到麥小胖遇到困境。她才發現唯一想依賴的,唯一可以依賴的,只有遙遠的麥太。
比麥兜幸運的是,她不用花四小時下山就能聽見麥太。
后來麥小胖她老爸對麥小胖說,送她上火車的那晚,麥太一回到家就大哭了一場。
麥小胖還不曉得,當她在廣州悠哉悠哉的時候,麥太每周都上很多很多超課時,周六周日都不休息,還要照顧生病的麥姥姥。
麥姥姥離開的三天,麥太才發短信告訴遠在廣州的麥小胖。
宮崎駿的世界,無論陽光明媚的天空,還是幽深陰暗的森林,少女們都有著明朗的笑容,堅定清澈的雙眸,喜歡乘風奔跑或飛翔,所有困難都不在話下,嬌弱美好又不乏力量。久石讓悠長的音樂聲中,風吹過田野和樹林,水波一般蕩漾,欣賞宮崎駿作品如同體驗童年的美夢。閉上眼睛,似乎和龍貓一起在天空滑翔,哈爾也陪伴身邊,溫柔而堅定得說,相信我,讓我來保護你。宮崎駿的電影是幻想曲、美術片,看得越多越喜歡,風物閃現幻想更迭,小小的憂傷來自對美麗自然的緬懷,懷念月光下詩意靜謐的森林,懷念清冽而非冰冷的雨雪微風。
麥家碧的世界,受氣包表情的麥兜和麥太奔波來去,做大香港紛繁世界里兩粒小小的浮塵。麥太紙包雞雞包紙漸欲迷人眼,麥兜小朋友堅持不懈要著魚丸和粗面,憨憨的弱弱的,對任何生物都完全無害。小朋友們直率指出,阿May,你的friend沒有腰啊。麥兜去上學,別人得“A”,他得“H”,差一點點可是真的差好多;麥兜去搶包山,一哄而上的大塊頭將他淹沒;麥兜去學功夫,也只能是柔軟的太極,一個大西瓜劃來劃去劃不出個樣子
“麥兜響當當”剪刀手的杰作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