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史上質疑婚姻戒律的作品并不少,文學如《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電影如《廊橋遺夢》、《失樂園》、《走出非洲》等等,這些作品里幾乎所有的婚姻陷入了乏味無趣的境地,生活有如一潭死水,毫無樂趣,于是主人公在遇到某位充滿活力、自由浪漫的外來者時,便不由自主地與之發生戀情。這樣的作品如果出現在19世紀,會顯得驚世駭俗,甚至驚動法庭來審理(《包法利夫人》即被當作道德敗壞之作審判),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在日后漸漸得到了寬容和理解。這說明什么?并不是現代人要徹底廢棄婚姻制度,從善意的角度看應該是:向往自由、豐富、精彩的生活是人類之天性,倘若婚內的生活能夠豐富多彩、生機勃勃(少數優質的婚姻能夠達到這種境界),人們就不會質疑婚姻,但現實中的不少婚姻往往限制了生活空間的拓展,因此才會產生這類作品。
《英國病人》比上述作品要更激進一些:嘉芙蓮與杰佛的婚姻是正常的聯姻,并沒有被迫或功利的成分;杰佛是一個善良體貼的丈夫,嘉芙蓮對他也頗有感情。這使得本片的道德立場顯得有些曖昧難辨

看完此片我第一感覺是一部很唯美的愛情片
本片的整個情節是穿插加倒敘,開頭跟結尾形成一個圓,這也是很多經典電影也有的表現形式(如:《低俗小說》等等)。首先先說為什么要設置倒敘吧,我覺得是為了凸顯出愛情的偉大及美妙。只有這樣才能說明在愛情面前男主人公能拋舍國家的安危,把地圖賣給德軍交換飛機而導致整個戰事的失敗;另一方面,也證明愛情能讓人放下仇恨,來殺他的人再聽完他的故事后,放棄了殺他。但是整個故事的主旋律還是主人公自己腦海回想的和描述的部分,整個部分很完整很精彩,我就不多描述了。最最打動我的是在山洞等待的那段,兩人真心相愛,打破了世俗婚姻的枷鎖,打破了距離等等的阻礙,卻也沒能在一起。男主人公歷經千辛萬苦才輾轉回到了山洞,可是在山洞等待他的愛人已經死去;而女主角一心在山洞等待愛人的回來,直到火堆熄滅,電筒沒電,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同時面對著恐懼與愛意,是怎樣的心情啊,這真是一部很悲壯的愛情片

【英國病人】1996,廢墟中發現一架斜躺的鋼琴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