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2 09:36
首映:2006-09-21(中國大陸)
年代:2006
時長:95分鐘 / 86分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8.0
觀看數:16140
來源網:三年影視
《圖雅的婚事》The association of a picture
看完《圖雅的婚事》,到Google里搜索“蒙古族民歌”,沒有幾首,鳳凰傳奇的《我和草原有個約定》激情盎然,不是我心目中的蒙古調。找到了巴雅爾,平淡的、低沉的,這才是我的蒙古。聽了一下午,想家。
馬頭琴的悠揚成為我的鄉愁是我始料不及的。我不是蒙古人,但卻在那片蒙古人的土地上生活了20多年。蒙古包、馬頭琴、那達慕串起了我的整個童年和少年的生活。《圖雅的婚事》畫面一展開,就緊緊地抓住了我。至此,我也無法再用一些技巧、主義來看待這部片子了。
圖雅
圖雅是個漂亮的女人。但卻不是一個典型的蒙古人。演員余男是個湘妹子。蒙古人是巴特爾姐姐那樣的,也是影片最后結婚場面上的那些臉蛋肉鼓鼓的女人。在我家那邊的蒙古族女人如果是像圖雅這樣的,那大概都是和漢族人通婚的后代,臉型發生了變化。但大多數還都是臉蛋肉鼓鼓的。而且我和這些臉蛋肉鼓鼓的女人都很有緣,在我學生時代的每個階段都有一個蒙古族的好朋友。無論我身在家鄉還是在他鄉。
蒙古族女人的真誠、豪爽是寫在臉上的,那里即使有風霜爬過
柏林人在《圖雅的婚事》里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不一樣的中國人,有些驚艷吧。
我也很驚艷,驚艷于影片毫無修飾的真實,真的沒有絲毫的虛構做作,服飾、裝束、語言、行動。我偶爾會會心地笑,我擔心很多人不會像我這樣細心,像我這樣了解底層,無法體會到這種細膩的真實所帶來的默契。
中國幾乎所有的都市片都在做作,都在想象和虛構,都在拿。無論是張一白的《夜上海》,還是許鞍華的《姨媽的后現代生活》。究其因,是這些人都不在寫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筆下的鏡頭下的人物該怎么說怎么做怎么生活。再推一步,在于一拍城市,就容易虛榮,容易擔心露怯,于是就做作,假裝現代或者時尚,結果全是馬腳。
拍鄉土題材并不天然地就真實,相反,導演可能更不了解鄉土,但是,不了解城市的導演必然會硬逼著自己畫虎,因為在時尚和現代面前,導演不敢誠實地承認自己不了解,于是做作。可是導演卻并不以自己不了解鄉土為恥辱,于是他沒有心理負擔地承認,然后花功夫潛心了解,或者絕不指手畫腳地鼓勵業余演員去說自己的話,于是得到的是赤裸裸地真實!于是他成功了
昨日走的是物質路線,今日要走精神線路。
在那家1912對面的崇聞軒特價書店花8元錢淘得古典美人凌叔華的《古韻》后,想想還是放不下在柏林電影節獲金熊獎的那部《圖雅的婚事》,于是毅然一人前往,時間正正好,想來是注定要我看的。
圖雅是蒙古草原的女子,黝黑的皮膚,寫滿了太陽的味道,清澈的眼睛,一如草原的純潔,好看的嘴唇,但常常是干澀的,因為沒有水。游牧民族似乎也不習慣每日往返幾公里牽著駱駝去擔水,女主人公就這樣常常在寂寞的沙土路上,日日年年,因為她的男人因挖井被斷掉了雙腿。沒有水,沒有勞力,得了脊椎勞損的圖雅不得不離婚重找一個男人,因為日子要繼續,還有一雙兒女要養大。于是征婚的人接踵而至。圖雅是好看的。好看的圖雅說,怎么都行,但得帶上巴特爾,我要養著他。這真是一個難題。人性的難題。在圖雅,她不舍多年陪伴的他。在他,又想她找到幸福,但又難平男人的妒忌。在求婚者,在那個已然是大款的一直對她念念不忘的老同學
耳邊還回響著馬頭琴的身影,悠揚如果只形容一個樂器的話,那我一定要選擇馬頭琴。
昨天看見王全安的一個報道,中間提到圖雅的婚事,莫名的好奇。早起看了看百度百科的介紹,非常想看。下午把所有的事情都忙完了,馬上打開,安靜地欣賞。電影畫面好像比較昏黃和粗糙,有很貧瘠的草原的質感。圖雅家旁邊的草原不是電視上那種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綠草,間歇著光禿禿地草原。圖雅的臉被草原的上的風吹得很粗糙,她的巴特爾也是也普通的一個牧民。所有我看見的不過是一個貧瘠而普通的牧民家庭。
到了哪里觸動了我的心?是來找圖雅求婚的人。第一撥人說是聽法院的人說,沖著圖雅的人品來的。可是既然是沖著圖雅的人品,卻不照顧巴特爾。
還有寶力爾,他為沒有就巴特爾而悔恨,最后付了搶救費默默地走了。他也許自認為是愛圖雅的,可是他的作為,讓我很難相信。我想圖雅也是一樣的擔心吧。圖雅擔心巴特爾。
最后是森格。森格冒著生命危險去打井,打動了圖雅。森格沒有渲染自己的行為,但是圖雅能感覺到這是真誠的。所以聽說森格跑了,去找老婆了,圖雅哭了
《圖雅的婚事》The association of a picture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8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