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3 03:28
首映:2016-11-04(中國大陸)
年代:2016
時長:110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6.3
觀看數:22796
熱播指數:1206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一句頂一萬句》婚姻,其實就是找個說得上話的人……嗎?
溫馨提示:本文為作者原創文章。申請轉載、商務合作,請加微信whn724。
本文首發平臺為微信公眾號:“楚門看電影”
<圖片1>
<圖片2>電影《一句頂一萬句》,由導演劉雨霖改編自其父劉震云曾經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小說講述了一長串有關“孤獨”的故事,堪稱一部屬于全體中國人的“孤獨史詩”。
但在電影《一句頂一萬句》中,劉雨霖則選擇以“中國人的婚姻”為切入點,極有節制地處理了“孤獨”的命題。
——《一句頂一萬句》:中國式“婚姻勿語”
本文將“出離”于電影本身,說說跟電影《一句頂一萬句》有關的9句“題外話”。
1.小城故事:
電影導演賈樟柯老家山西汾陽、作家劉震云老家河南延津、電影編劇李檣老家河南安陽。李檣的成名作電影《孔雀》,取景地選址安陽水冶鎮;賈樟柯的幾乎全部電影故事都發生在汾陽,并都本地取景;《一句頂一萬句》的整個故事都圍繞著劉震云的故鄉“延津縣”展開。故鄉就是文藝工作者創作的“根”。
<圖片3>從左至右:賈樟柯、劉震云、李檣
2.偷情電影:
“他們一夜做了三次,比和我一年做的都多;他們一夜說的話,比跟我一年說的都多”——從中國版的“《百年孤獨》”到“一頂綠帽子下的史詩”,淺析電影《一句頂一萬句》
2016年上映的由劉震云小說《一句頂一萬句》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于2017獲得第四屆絲路電影節“突出貢獻影片獎”,這也是新銳導演劉雨霖繼其微電影《門神》后的首部劇情長片。因為該片與其姊妹篇——馮小剛導演的改編自劉震云的同名小說的《我不是潘金蓮》在檔期中發生撞車,導致《一句頂一萬句》在內地市場上的票房慘敗。
《一句頂一萬句》的電影并不差,但豆瓣上的影評卻叫人失望了,劇情簡介更是叫人苦笑。
影評是留給喜歡這部電影的人的討論區,是他們分享這部電影帶給他們的欣喜的地方。我一直以為在豆瓣上逛某個電影影評的人至少是不討厭這部電影的。
我喜歡《一句頂一萬句》這部電影所以我來了,卻別嚇跑了,不敢往里走了,說不到一起了。
《一句頂一萬句》給我的感受: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這樣的。歡喜、失落、背叛、破碎;好奇、湊合;偶然、報復、不舍、釋然......
柴米油鹽和醬醋或是一股腦或是接二連三的被倒入鍋里
諸位看一下上圖,這是百慧,很明顯了,本片是改編《一句頂一萬句》,不僅僅是改編,是對原著的一種解讀,我以為要先看原著,再來看本片,會更有意思,下面是我的一些隨想。
影片以牛愛國的視角講述,很合適,把原著中很多角色的語言、處境融合到影片中僅有的幾個角色中去,我以為在原著中最精彩的部分都是平時無話的人與小孩之間的戲份,我更以為“日子不是過以前,而是過以后”不是核心,本片也未能表現出這個,這只是一個長者對失意人的安慰、一個友人的好心提示,沒記錯的話,原著是他媽媽對他說的
是個人就會有情感需求,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情感問題。這不是癡男怨女或布爾喬亞吃飽了撐著矯情才有的問題,而是人類的基本問題。只不過底層人民有更要命的問題,所以顧不上情感問題,也不會表達,就那么忍著。但這終究是人生一大苦。
“無(人)聊(天)”是這一人生大苦的癥狀。人是語言的動物。亞里士多德說人是城邦/政治的動物,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有語言的能力,能展開公共辯論,參與城邦/政治生活,這是側重語言與理性的關系。恐怕也因為語言,人的情感更加復雜細膩
《一句頂一萬句》
“一句頂一萬句”
--一句頂一萬句
這是一本書,一句話,一句劉震云式的格言。
故事是好故事,但影視改編不是好改編
電影的敘事節奏比較慢,如果此刻我很心急,我會在十分鐘以后憤然關掉電腦,罵一句“什么狗血倫理劇”。還好我在深夜看的,雖然在腦海里留不下什么東西,但先樹個大拇指--這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一部電影講完了一部電視劇,一部頂一部。
畫面給了我一種老舊的感覺,我點開全屏又退出去,為了確認一下這是16年拍的電影,畫面平淡,看不出太強的設計感
《一句頂一萬句》婚姻,其實就是找個說得上話的人……嗎?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