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6-27 11:47
首映:2005-09-29(中國香港) / 2005-09-08(威尼斯電影節)
年代:2005
時長:115 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6.0
觀看數:30608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長恨歌”愛情嘛,怎么可能同時遇到跟你一樣是戀愛腦的人
首先是這篇我挺早寫過的一篇影評,也是這部影片成為鄭秀文的一個分水嶺。長恨歌,又是一個上海女人的故事,可惜的是關錦鵬沒有再造就一個阮玲玉,而Sammi終究沒有變成第二個張曼玉。風格是復制不了的,而且張曼玉式的演繹方式并不是香港女演員證明演技的唯一標桿,可惜的是很多演員,包括很多影評家都是這么看的,而鄭秀文這回也著了這個道。結果影片讓人失望,我們失去了以前螢幕上那個外柔內剛的女子,得到的卻是一個尷尬的王琦瑤。沒有了坦坦蕩蕩的真性情,有的只是不倫不類的矯揉造作。
關錦鵬的長恨歌跟他以前的片一樣,只是流于一種小情小調,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突破。但若是流出當年胭脂扣的神韻和阮玲玉的風采,但也不失為一部很對味的懷舊片。王安憶的原著的神髓按說若能釋放出來,達到這一點可謂是順利成章,可壞就壞在關錦鵬對它的重新解讀使電影似乎和作者原意漸行漸遠,這像是關錦鵬的長恨歌,而不是王安憶的。
首先當我得知是Sammi出演王琦瑤,我便覺得不妥。Sammi的美是一種氣質之美,她給人一種獨特的感覺,雖不漂亮
我先是讀了王安憶的原著再跑去電影院仔仔細細地看了這電影,電影改動原著之大著實令我有些驚訝,但是我依然覺得拍得極好。
首先先說編劇的氣魄,他將一個纏綿的故事改變成精短的上海女人的故事,整體故事是略顯平庸,但是改變的卻又極用心。實話說原著中的某些意象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并不是一些抱著隨便看看心態來看這作品的人可以體味到的,就像我幾個同學讀過了原著對我說“也不過如此嘛”。而編劇極用心的在劇中加入了30時代老上海代表歌者白光、周璇、吳鶯音的經典曲目,無疑一下子將一個老上海灘的樣子拉近到現在的我們,因為那時上海百樂門的爵士樂已成為我們記憶那個時代的招牌。改革后的日子,編者選用了鄧麗君的歌,我想沒有其他任何一位歌手更能代表那個相對清純的時代了吧?!當鄧麗君的歌聲響起,我想不必再多說,一切已是明白!
再說鄭秀文,我覺得我們不得不憑良心的肯定鄭秀文的演出,相比她以往的作品已是有很大突破。王琦瑤的欲擒故縱、冷傲、清秀等等,在鄭秀文已經都表現出來了,而她畢竟是香港人
是在今天偶然間想起來要去看《長恨歌》的電影版的,看過之后覺得自己錯了。根本就不該看這個片子,這部片子,毀了王琦瑤,毀了王安憶。
從最開始我看到的鄭秀文出場,我就失望了。上海女人怎么會是這樣的氣質。影片里的王琦瑤給我的僅僅是一個字,虛。
上海人是從骨子里自信的,因為他們的城市,因為他們的文化,要去刻畫好一個上海女人很難,尤其像王琦瑤這樣的上海三小姐,更是難上加難。
鄭秀文是有濃濃的港氣的人,這里的王琦瑤沒有讓我看到一點三小姐的氣息。有的只是香港愛情片里的惡俗。
哎~~懶得說太多!!片子就是不喜歡就對了~~~
mi在上海演唱會形容自己的這部片子時說,惡評如潮,票房慘淡。。。
看了這部,我只能說,我看到了整個香港團隊的努力。雖然編劇偏離原著,雖然演員對那個時代的上海沒有滲入骨髓的感知,但是我覺得他們做的已經夠了。沒有《阮玲玉》的細致到位與成功,但是請寬容的去看這部片,因為,他們已盡力。
今天看了電影版<長恨歌>,之前就一直想看.
感覺鄭秀文很努力,但是還是沒有演得很到位.沒看過原著,有時間可以當休閑的東西讀一讀,但是不知道什么時候我才能過較安逸的日子.
這個漂亮的女人啊,真的不知道說什么好,年輕的時候不甘心寂寞,不安分,喜歡尋求新鮮刺激.做什么事情第一次的機會成本都是最大的,當女主角第一次"糟蹋"自己后,之后仿佛一切都無所謂了一樣,王一直都是不安分的,老了還是一樣.偶然性的死亡結局其實也是一種冥冥中的必然.
不過有一點不可否認.她堅強地活下來了,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活下來了,而且還自己找樂子,仿佛挺開心,但心里呢?不知道.
沒看過原著,所以一切都不好多說,許多人都批判電影不好,不管怎樣,我覺得梁家輝演得很棒.
可以想像當初鄭演這部電影后為什么長期不能從角色中跳出來.
故事只是故事,還是要生活.
女人的命有三節,做女兒,做妻子,做母親.要把握好!寵愛自己多一點.
06-10
無論從劇情,還是情調,還是要傳遞的信息看,電影與原著的差別很大。
因為看過原著,也看過話劇版,所以,情節很熟悉,即使是被剪得支離以至時而引來觀眾不解的驚疑聲。
故事的性別轉化了。故事講的似乎不再是上海的弄堂里走出的三小姐的故事,反倒是攝影師程先生成了主角——從頭至尾,性情及演技都淋漓盡致。
意識形態批判的東西太多,老上海的味道可以說蕩然無存。
電影自己的風格不清晰。開頭昏暗不明的光線,帶有《海上花》的影子,后來時代變遷的部分,又總會無意間想到《滾滾紅塵》。
不是不好的電影,卻是沒有進步和驚喜。
今年3月初,看完話劇《長恨歌》后,曾寫過一段簡短的感想。
第一次看海派話劇。編劇趙耀民曾經說,想把《長恨歌》制作成與京派話劇《茶館》分庭抗禮的海派話劇經典。《長恨歌》于2003年4月首演于上海話劇中心。快兩年后,我才在小劇場看到這部話劇。曾經因為是排成滬語版還是普通話版而爭執,我看到的版本可以說是上海普通話版。
滿場的笑聲,正如編劇改編時的初衷,寫出悲劇人物背后的喜劇性,不過
“長恨歌”愛情嘛,怎么可能同時遇到跟你一樣是戀愛腦的人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8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