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改編自洛夫克拉夫特的同名短篇小說《異星之彩》,極具有克蘇魯神話中“不可名狀”之恐懼的意味。
電影的內容看似尋常,一顆流星墜落到了遠離城市獨居荒野的一家人的院子里,此后,詭異的事情逐漸發生:在第二天,流星形成的隕石奇異消失,地下水開始散發出奇怪的味道,母親在切菜時無知無覺切斷了自己的食指,小兒子聲稱從井里聽到了說話聲,花灑中流出了長滿細小觸手的黏液,電磁莫名消失,汽車無法發動……一家人似乎被困在了一場永遠無法離開的詭異夢境中,在恐懼與絕望中一點點步入死亡。

一般的電影,不管什么類型的片子,都有劇情,而且要努力自圓其說。但像這種片子,包括去年的湮滅,就讓我想起了貼吧上調侃的一句話“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我想用這句話來形容這個類型的電影是再合適不過了。開局就是受外星墜落物或其它什么玩意兒的影響,為什么要是外星的呢?因為它不是地球上的物質,可以不遵守地球上的物理定律、化學定律、生物定律等一切定律,劇情想怎么拍就怎么拍,完全不用考慮邏輯和合理性。
看這種類型的影片,就感覺很乏味很空洞,要說這算“天馬行空”嗎?不算

10年代的好萊塢格外地喜新厭舊。面對特效大片的逐漸成熟,在制片方和粉絲的共同努力下,專業演員被系列電影的形象強行捆綁,傳統的明星制開始走形,甚至有了些偶像化的特征。
就5060后男星而言,除了湯姆·克魯斯和威爾·史密斯,能夠成功突圍和續命的似乎屈指可數。曾經的奧斯卡寵兒們年齡邁上或即將邁上60大關,適合的角色也從中年(白種)男人向老年(白種)男人過渡。
新一代的觀眾已經對他們不再感冒。眼見科學教入髓的約翰·特拉沃爾塔自甘墮落,數十年如一日的約翰尼·德普扶不上墻

可以看做一部克蘇魯合格片吧,拋去人設,環境的設定,僅拿克蘇魯元素說話,在星之彩出現后,沒有具體的體現,但人物的SAN值不斷下降,從一個溫柔的爸爸(凱奇飾)到后面的緊張,瘋狂;媽媽的理性到精神恍惚;女兒的中二到非常中二,都能看出星之彩的作用——讓人物,動物瘋狂掉SAN值,影響生物的生長,導致變異,這些東西影片都在冥冥之中體現出了——注意是冥冥之中,太不明顯了!導致劇情恍惚,推動過慢,且結尾還有未被影響的人,哇!這一下就違背了克蘇魯原則,為什么地質探測員沒事呀,沒喝水嗎

兩年前,尼古拉斯·凱奇迎來了他55歲生日,和又一次金酸梅獎最差演員提名。 而這已經是十年來,他第五次獲此“殊榮”。 印象中的凱奇是這個樣子的:
還有這個樣子的:
但是現在他卻是這個樣子的:格蘭德島 Grand Isle(2019)
甚至是這個樣子的: 曼蒂 Mandy(2018)
不難看出,自1996年大叔勇奪小金人后,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戲路狂野的大叔。
近年來更是在爛片之路上越飆越猛:
《人類辦事處》豆瓣評分:4.4,IMDB 評分 5.2
《窺鏡》豆瓣評分 4.4,IMDB 評分 4.5

“星之彩”酣暢淋漓的克蘇魯電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