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2 08:00
首映:1999-12-02(美國)
年代:1999
時長:102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6
觀看數:75858
熱播指數:218
來源網:三年影視
愛到盡頭:不見面愛能繼續嗎
兩個小時的屏幕上,雨下得沒有邊際。空闊黛寒的街景,細致溫暖的肉身,曇花一現的海灘夕陽,最后都沉沒到雨中。《戀情的終結》,由作者格林親自參與編劇被搬上大銀幕。受小說影響太深,我不太敢看這部片子,但終于還是看了。
主要人物的選角都貼合想象。Ralph Fiennes把情人的乖戾之氣演得撲面而來,也許撲來得太多了。Julianne Moore,可以目睹這朵玫瑰在天人交戰中枯萎的過程。至于Stephen Rea,簡直就是那倒霉的丈夫本人。父子偵探也很好,喜劇元素幾乎讓他倆給包圓了。
劇本改編出色,濃縮和剝落了諸多細節之后的故事一氣呵成,現實與回憶頻繁地切換,但很自如,很快就能讓人無隔閡地被帶入其中。這一半歸于內在嚴密的邏輯,一半歸于演員的表演技巧。那些眼神,面部肌肉輕微的顫動,手伸縮之間的角度與姿態……直接進入觀者內心深處,可以預知到下一步將會發生什么。巫婆式的預知,是演員的輝煌成就,也是對觀者的詛咒:因為你知道,在與相同的情況下,你也會有怎樣的感受,也會去愛,去希望,會失去,會哭,會死。心喪如死。
意外的是
1946年一個雨夜,小說家莫里斯·本德里克斯邂逅身為外交官的故友亨利·梅爾斯。從亨利口中,莫里斯得知對方的妻子莎拉似乎正有一段外遇 ,這令他妒火中燒。原來,兩年前莫里斯曾和莎拉暗通款曲,兩人經常背著亨利共享魚水之歡。但在一次大轟炸過后,莎拉卻從床底上絕然離去。始終耿耿于懷的莫里斯接受了亨利的請求,幫助好友調查莎拉的行蹤,然而結果卻令他唏噓不已,感慨良多……
僅僅是電影“The end of affair”的名字就足以引發我要觀看的興趣,BT下來的是1955年Edward Dmytryk所導版本,沉悶的節奏,讓我懨懨欲睡。如果不是1999年版本的電影海報,沒準我就不會有興趣再去找Neil Jordan導演的這個版本來看。也多虧了這張美麗的海報,讓我沒有錯過一部好電影。
電影是根據Graham Greene的同名小說改編,這部小說以作者本人(Maurice Bendrix)和Catherine Walston夫人(Sarah )之間命中注定要失敗的婚外戀為基礎,通過參與同一場景的不同人物的個人視角,揭示了個人認知的盲點,審視了戀情中關于嫉妒和迷戀的元素,以及人對自身感情的洞察力和理解的匱乏。小說通過奇跡的發生來探討上帝的存在與否,也給其注入宗教信仰(Catholicism)的色彩。為了增加電影的戲劇性和張力,Jordan對小說大膽做了改編,他一直到故事臨近結束而不是在故事中場就奪走女主角的生命,事實也證明,他的這個賭博是成功的。
電影開始于1946年倫敦的一個雨夜,作家Maurice與朋友Henry不期而遇在街心公園,看見一個他曾經深深嫉妒過的男人失魂落魄得走在雨中
我對愛情有很多自圓其說的概念、定義。沒有看原著,但是如果是我來拍這部電影,前面就不會單單只有性愛的畫面。在電影前期,它誤導我it was only an affair,但不是的,它的確是愛,是愛情。
每個人關于true love擁有不同的解釋,為什么在第一眼就愛上,為什么第一眼只是一點不一樣的情緒,每個人都不同,然而又極其相似。
熱戀,性愛,肉體的親密,嫉妒,占有,彼此心靈的理解,盡管順序不同,它們都屬于愛情的元素。
而這就是愛情了嗎。
或是說,只有一部分因素就不足以構成真正的愛情嗎。
愛情與自我
一直很想重溫一遍《戀情的終結》,但終究沒有拿起來,今晚看了Neil Jordan導的同名電影,權當喚起記憶的一個媒介。小說讀了甚久,里面有這樣一個光明的尾巴嗎?我想,如果讓莫里斯一直這樣乖戾下去,那股深重的怨氣會不會一舉將他抬到文學史中一個特殊的光輝的位置上呢?我理智上希望如此,但是腦子里一有這個想法,馬上感到一陣惡心。
格林小說改編的電影我只看過三部,除了陰郁的眼神,協調的黑影,《第三者》大體上還是令人愉快的,第二部,應該也是最近的《沉靜的美國人》,包括這部《戀情的終結》你不能說很好的體現了原著,但是它們都給了我一種嫌惡的感覺,特別是后者,而它因為場景太少,精致之余,只覺得單薄,雖然對話仍然精彩,但是格林小說中鋪天蓋地的細節描寫都不知去向了。但這些都不是使我嫌惡的主要原因。
很奇怪之前讀格林小說時一直沒有這種感覺,但我現在是否可以判定格林的小說本質上都是令人嫌惡的呢?就像作為標志的胎記那樣,這樣的標記我們在不少格林的小說中都可以找到。也不能說當初的我對格林沒有反應能力,那時候
愛到盡頭:不見面愛能繼續嗎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4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