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are you at a party if you are sad?
她躺在沙發上,向右側過臉看著他,笑意吟吟,手里拿著寫著歪歪扭扭字母的紙條。
“既然不開心,為什么要來派對”
他愣了,剛剛扮演心理醫生時假裝的興致和冷靜,突然跑了。
這是我很喜歡的相遇。因為你和我一樣,所以我從人群里把你認出來了。
問你,其實也是問我自己。
聞到了相同的氣味,這氣味,任何夸張的表情、動作、聲音、化裝,都掩蓋不了。
因為我看到你悲傷的眼睛。
110分鐘的電影,對白簡單,音樂緩慢,穿插而過的回憶,在講述他不幸福的家庭。
因為沒見過幸福,所以幸福真的來的時候,內心的恐慌更甚,這次和以往所有的都不一樣,他們開始害怕。
因為沒見過幸福,所以兩個人單純的相處,慢慢相愛,而這相愛的幸福卻不敢面對和承擔。
電影結尾她又回來了,她看他父親那張附有照片的自白,說,他從未放棄。
連75高齡的老人都那么勇敢,年輕人又在顧慮什么?
孤獨,孤獨讓我們看到彼此。
勇氣,勇氣讓我們不懼未來。

21-Mar-2012
75歲,開始真正自我的旅程,出柜、重新戀愛、旅行、參加社團、改變著裝;4年后在愛人的懷抱和兒子的讀書聲中死去。即使崇尚個性解放如西方,一個男人要從75歲才開始找到自己也的確悲催了一點。放眼這個世界,有多少人是一直在為真正的自己活著?
Why are you at a party if you’re sad? Anna給了Oliver一個回答不了的問題。事實上誰也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沒有感受到生命的快樂,為什么還要活在這個生活這個大party里?大家是不是也只能在party的化妝、扮演、跳舞、酒精、艷遇中尋找片刻安慰?一個看起來一直帶著隱隱的憂傷的法國美女,遇到了一個還沒有從喪父之痛中走出來的文藝男,所幸能夠走到一起相互安慰。人生若只如初見,人相遇的時候,荷爾蒙分泌旺盛的那些時刻,肯定是美麗無比的。但相守的時候所需要的耐心和妥協卻不是每個人都能付出。對生活而言,初學者的心態或許更能讓自己快樂一點點。

《初學者》一部“臺灣譯名很有趣”的電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2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