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28 19:42
首映:1926-12-25(美國首映) / 1927-01-02(美國)
年代:1926
時長:67分鐘 / 78分
語言:無對白
評分:9.1
觀看數:9335
熱播指數:118
來源網:三年影視
《將軍號》無限回味![Film Review] The General (1926) 8.2/10
如果不是那黑白的畫面以及沒有聲音的對白你很難相信這是一部1927年的電影,短短70幾分鐘的觀影體驗剩下的只有意猶未盡。作為同時期和卓別林同樣站在喜劇電影頂端的大師,他和那些靠扮鬼臉博觀眾一笑的大多數喜劇演員有著截然不同的表演特點。
著名的評論家凱倫賈恩寫道:“在滑稽劇的一片歇斯底里中,他是一個靜態的、瘦小的、老是遇到麻煩的中心。”
巴斯特?基頓出生在一個以歌舞雜技為生的家庭,從小在舞臺上被扔來扔去的痛苦經歷成為他后來在電影里精彩的動作特技表演的基礎
一個一心要打敗北軍為家鄉建立功勛的青年火車司機,和其女友一起,把一支準備偷襲南軍的北軍搞得人仰馬翻,最后還押了北軍司令去向南軍司令投降。美國南北戰爭,是由南方蓄奴州先宣布獨立脫離聯邦打響第一槍而引起,戰爭過程中,林肯總統宣布解放黑奴,戰爭最后是以南軍總司令李將軍以要善待所有南軍士兵為條件向后來成為美國總統的北軍總司令格蘭特將軍投降而告結束。影片雖不算在美化南方丑化北方,影片對兩邊的描述也都差不多,且至今仍有南方人士對南北戰爭持不同觀點。這出戲,作為一個滑稽故事來看
巴斯特·基頓帶給我們一部遠超當時時代的電影,這部電影從今天來看,仍然擁有著清晰的主題、合理的結構比例、卓越的表演、精妙的細節以及契合的配樂。
從主題上說 ,小人物不得志,然后機緣巧合與自身奮斗后成功,這樣的主題在其后的百年中可謂一直統治著好萊塢。
從結構上說,故事的開端鋪排交代可謂簡介而鮮明,大環境和角色等需要交代的立刻躍然,而其后的被誤解以及危機來臨讓故事得以更加吸引觀眾。
從表演上說,主角不輸卓別林,舉手投足間透露著小人物的各自心思,開火車不忘記泡妞、大家迎接得勝的部隊,而他只能落寞的走到一邊去,最后拿槍押解北方軍官等都演出的非常傳神,而且火車上的動作戲真的很拼,據說都不用替身的。
細節上最有意思,麻袋、捕獸夾、桌布、軍刀、換軍裝,包括最著名的坐在火車輪傳動軸上的經典鏡頭。
配樂很好,默片的配樂其實很難,因為從頭到尾都要有,所以真的很難,這部配的很合適。
百年前的歡樂。想想他們都死去了,致敬。
二七年的片啊~ 太驚訝了,火車翻下山的鏡頭怎么做到的?僅僅用了6周即興創作完成,成本投資相當低廉,更別說那些復雜費時的搏命雜耍戲,整體竟如此酣暢淋漓!雖說是成龍的祖師爺,但大部分中國人卻是因為成龍才認識這位默片大師的,影片的故事取材自關于南北戰爭的著作《偉大的火車頭追逐戰》,基頓包攬了編劇可憐的基頓因酗酒星途衰敗,但至今縱觀喜劇近百年沉浮,也唯有他那雙大若銅鈴的牛眼配上面無表情的冷面,方能與卓別林流芳千古的流浪漢夏洛特形象相媲美。——《將軍號》
敘事:
作為火車司機的男主受愛人激勵前去應征入伍,卻因職業被拒,女友父親和哥哥誤會讓他獨自失落。北方軍間諜劫車還有女友,他奮起直追,一路追到南方救出女友趕回報告消息。一路化險為安,阻礙敵人,報告消息,幫助擊退敵軍,俘獲敵方軍官終于得償所愿,入伍成為軍官,與愛人相擁相吻。
最后一部分就是各種弄拙成巧,用編排的意外來達到喜劇效果。
鏡頭語言:
豐富的運動鏡頭,把來回的追車與被追的火車運動中的戲展現得淋漓盡致。
景深鏡頭,34分處,畫面的縱向空間雙層敘事;30-31分,前后景的畫面雙層敘事。
1:09:39,林間的光線被槍火煙霧逐漸凸顯出。
1:05:30,由機位角度造成的視錯覺刺激。
① 最近連續看完了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的近一個世紀前的兩部祖師爺級作品《福爾摩斯二世》(Sherlock Jr.,1924)和《將軍號》(The General, 1926),頓時對基神的敬仰猶如滔滔江水!
② 《福爾摩斯二世》是喜劇加奇幻題材,劇情現在看來很簡單:主角是一名電影放映員,在睡夢中從困窘乏味的現實走進了奇妙詼諧的大熒幕,化身福爾摩斯大偵探,隨后引發了一系列搞笑加驚險的故事……
③ 《將軍號》則是喜劇加動作題材,劇情也很簡單:主角是一名南方司機,在南北戰爭期間
《將軍號》無限回味![Film Review] The General (1926) 8.2/10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0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