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8 16:08
首映:1991
年代:1991
時長:50分鐘
集數:16集
連載:16全集大結局
評分:9.3
觀看數:95670
熱播指數:6773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孔子】1991年,圣人跟凡人的區別
孔子帶著弟子們周游列國,推行自己的大道。但屢屢受挫。
國君們表面上對孔子禮敬有加,但實際上卻認為孔子迂腐古板,他所謂的治國大道虛無縹緲、不合時宜。
因為孔子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愿意同流合污,屢屢受到冷落和排擠。到了最后,孔子和弟子們的飲食和安全都受到了威脅。
在這種顛沛流離境遇中,一些弟子開始動搖,提出:“夫子的大道可以降低一些標準嗎?”
明確表達出這種想法的弟子有子路、子貢、高柴等。這些弟子都是名見經傳的人物,可見當時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很有代表性。
夫子從未離我如此之遠,夫子又從未離我如此之近。
人類文明發展至公元前六世紀前后,三大哲人相繼問世,古希臘蘇格拉底、古印度釋迦摩尼、中國仲尼夫子。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王室衰微,世情險峻,仁義陷落,人人自危,但同時,也是文明急劇動蕩、感痛而生的時代。孔子,就是在這樣,國不國、家不家的的時代下,眼看著禮崩樂壞、人心蕩逸,自此而生不同之心。
然而,大時代如此,一人之力又能如何呢?夫子之路,可想而知。無怪乎夫子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稱名。
幾十年的好學不待言,夫子所得之樂趣
歷史劇應該怎么拍,一直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1990年的《孔子》,它給出了完美的答案。
首先歷史劇的定義一直有待商榷,有人認為條件太苛刻才把標準定的越來越模糊。導致現在穿上古裝既是歷史劇的定義出現。除了名字以外一切都與歷史無關的同人劇也能混淆視聽,搖身一變成為歷史劇。簡直是對觀眾智商的侮辱。
《孔子》這部電視劇,它考究到 服裝、道具、禮儀、音樂、習俗等等一系列該有的都有了。很多觀眾甚至說可以當作紀錄片來看。但歷史上這段比較混亂的時間,些許記錄雖然有,相比其他王朝不夠詳細,可見劇組幕后做了多少功課。前幾集里,孔子從成年之到仕官,無處不在的禮
、 六藝與授徒。短短幾集基本敘述完了孔子一生的功績。第五集有了與老子的論道,之后便是周游列國與最后一集作春秋。 它不像其他電視劇的主角通篇說教,或者利用其他角色的臺詞反復稱贊主角如何。更沒有像其他電視劇那些做作的表演,唯一看到的就是孔子純潔又質樸的精神和其弟子對他亦師亦友的感情。不用任何渲染,劇情有些許對論語故事的改編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
作者:味無味(來自豆瓣)
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844449435/
對孔子的評價是一面鏡子,照出了許多人的許多問題,當然,有些問題是由于時代,有些問題是由于年齡,有些問題是無意識的,有些問題是出于利益,有些問題則根植于許多人的品性。不過不論出于什么原因,大概沒有哪個國家和它的民眾會如此的糟蹋自己的文化英雄的。下面列舉一些網絡上對孔子辱罵的根據,并加以澄清。
對孔子的誤解:
誤解1:孔子很僵化保守,泥古禮開倒車。
《孔子》是由張新建和劉子云導演,王繪春等主演的十六集電視連續劇,該劇藝術地表現了孔子坎坷的一生和博大的思想。人物眾多,場面宏大,堪稱一部歷史文化巨片,一舉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和全國電視劇“飛天獎”特別獎,同時獲“最佳美術”、“最佳音樂”單項獎,還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照明”兩項提名榮譽獎。創造了一劇獨獲五項“飛天獎”的紀錄。
這部劇更直觀的展現了孔老夫子的一生,逐漸成為聖人的艱難之路,看著好心疼,一個老者為了自己的復周禮安定社會的夢想,帶著弟子到處游講,以前總感覺周遊列國多逍遙自在,殊不知他老人家受了多少苦,不敢說孔夫子的話句句是普世的永恆真理,但總能從論語中領悟到不論何種時期都適用的積極的進取精神。後世對孔夫子的偏見都是有關君臣父子的所謂等級觀念,但如果孔夫子在奴隸封建社會時期就有自由平等觀,那...你們說扯不扯 ,歷史沒有如果,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1991年,圣人跟凡人的區別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0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