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4 23:29
首映:2009-05-26
年代:2009
時長:106 分鐘 / G
語言:英語
評分:7.4
觀看數:54570
來源網:三年影院
“藍色粉末”裴林新作,有那么一堆藍色的粉末。。。
四個在黑暗中摸索碰撞的孤獨靈魂
一位是離開家庭多年的父親,身患絕癥,想在死前與女兒相認。
一位是在Strip Club上班的單親媽媽,她有個垂死的植物人兒子。為了支付巨額的醫療費,她不能陪在兒子身邊。
一位是失去摯愛妻子的牧師,畏懼于神的懲罰,想要找他人結束自己的生命。
最后是一位孤獨自閉的入殮師。
這不是一部能讓你獲得愉悅觀影體驗的電影。色彩基調壓抑灰暗,配樂透出淡淡的憂郁。四個人的故事交互交錯,但并不糾纏。影片很大篇幅為夜景,在看似無盡的城市黑夜里,為絕望而嘆息的
可能是一邊晚餐一邊看片兒的原因,這部電影并沒有帶來太大的震撼抑或思考。
甚至在Stripper朝身體淋蠟的時候,還饒有興趣的臆測著快感。
影片開始詭異但甚為清晰的人物關系,猜想導演大概也是想環繞式來講述許多個并不復雜的個人故事。
然后將他們若有似無的集中。
比如需要錢做手術的男人。
比如需要錢給手術費的女人。
比如需要錢周轉的入殮人。
比如有很多錢但胃癌的父親。
比如有很多錢但絕望的前牧師。
在Christmas Eve這些線索匯總,然后牽連著繼續各自的人生。
每個人都有著對生活無奈,每個人都很寂寞,找尋救贖自己的方式。
沒能看出片子里各個人是否已經到了極致,大約都是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
如果沒有相遇,是否胃癌的父親抱憾的死去,年輕的母親繼續跳舞維持兒子的醫藥費。街邊的男妓繼續尋覓著客人。年輕的殯儀館員艱難的維持周轉再順帶治療哮喘。絕望牧師繼續找尋能夠幫助自殺的人,渴望能到天堂。
既然有渴望,也就有希望。如果不是一群同是絕望的人相遇,結局是否能比現在的好。比如男妓不會選擇在牧師面前自殺。
翻了翻IMDB,恩,果然沒上7分。
表演很出色,音樂是亮點,導演的功力還不夠,劇情有很多能打動我的地方,但是組織出來確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
片子在灰色的基調上想要加上亮色,所以產生了一堆藍色的粉末。。。
我覺得片子的主旨是想讓人敞開自己,接受身邊的愛。
我沒有一邊聊天,也沒有一邊吃東西。我靜靜的一下子看完一部電影。--------《淺灰藍色》。
這里面有好幾個彼此各不相關的故事。只是都發生在洛杉磯,發生在圣誕節的前夕。我用了絕望與希望這么大的一個題目,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將它說明白。
我不知道我是否相信世界上有徹底的絕望。有時候我愿意絕望的最后會有希望的結局。有時候,我會覺得事實就是殘忍并且殘酷的沒有任何可以更改的余地。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導演想給觀眾講述一個故事。他表達著他的理解,我們作為觀眾也同樣有著我們自己的理解。
這部電影的情節在結束之后在回想起來,真的是充滿了起伏。隨著情節的發展,我不斷的感受著絕望與希望互相交織的感情連鎖反應。但最后終于在熱低壓的作用下一場巨大的雪將一切歸于平靜。
絕望就是找不到自己的狗,在自己的小兒子在醫院里以植物人的狀態等待死亡的時候對醫生的大聲咆哮。她拼命的將尋狗啟示狠狠的釘在每一棵經過的樹上。
絕望就是他在監獄里沉默了25年之后,試著將自己無法向前妻表達的抱歉與愛向一個人表達的時候遇到對方的聲嘶力竭
我赤裸的面對你,舞動的不在是肢體,支點的迷失,忘記了尊嚴與羞愧。
漂流在這個城市,行走卻不知終點。牽掛的人漸漸遠去,模糊的輪廓,留給我的只是深邃的背影。身體的溫存,只有擁抱的那瞬,嘴唇碰撞的那秒。每具行走的尸體,腐爛的心,臭味只能吸引流浪的動物。苦痛的愛,掙扎的活著,為了那個不知在哪的希望。你燃亮我內心的激情,卻耗盡了我對生命的渴望,孤獨終老的找尋,曾經的光,與熱。
YOU MAKE ME BLUE.
I AM DYING IN POWDER.
都是老面孔,但看到phoebe還是驚了一下,幾年不怎么見,比在friends里面老了許多。。。前幾天看"Nothing But the Truth",ross留起了胡子,卻好像沒那么大的變化。。。不知道其他幾位現在怎么樣。。。。時時懷念我們的friends,時時懷念那些年華。。。
音樂真是超贊。。。
“藍色粉末”裴林新作,有那么一堆藍色的粉末。。。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6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