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31 11:28
首映:1996-06-15(日本)
年代:1996
時長:72分鐘(德國) /
語言:日語
評分:8.3
觀看數:11791
熱播指數:238
來源網:三年片大全網
《夢旅人》Picnic
不能從圍牆上下來的旅人們。
巖井俊二利用一些簡單的兩極化處理——天堂與地獄(孩童們頌聖詩和針管與淒慘叫聲、黑與白等、走上圍牆的自由與跌落圍牆的死亡)。這些旅人們始終與世界是隔閡開的(孩童們拒絕髒兮兮的布娃娃、旅人們進入醫院的原因)。另外,三人在白色床單中行走的那場戲處理得很漂亮,手持也有手持的美感吧。
既然世界是殘酷的,那不如我們也殘酷對待,反正末日將近,不如放肆地狂歡與舞蹈吧,舉槍射擊太陽吧,用我的死來洗去你的罪吧。
前段時間,莫名地,腦海里總是奔出“夢旅人”這三個字,不斷地回蕩,卻想不起來這三個字代表的是什么。今天整理電影清單,才發現是收藏的38部心理學電影的其中一部,又搜了它的資料,才知道是巖井俊二的作品。那時候因為《情書》喜歡起巖井俊二的作品,因為《關于莉莉周的一切》愛上了那片麥田,因為《花與愛麗絲》把自己的名字寫作了HANA,那個羞澀靦腆又膽大地撒謊的女孩子就好像自己,總是害羞扮乖,骨子里卻總是希望做出點兒出格的事,能如愿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到頭來卻發現,丑小鴨終究是丑小鴨。
后來一度再沒看巖井的作品,而這部《夢旅人》竟然出現在心理學電影的清單里,也許是因為確切地發生在精神病院里。本想帶著心理學的眼光去看它,但當那些熟悉的背景音樂想起,青春年少的夢的序曲也就打開了。
I圍墻之內
可可,卷毛,小悟,青春的年紀,單純地面孔,卻被生生地圈在了圍墻里面。
可可掐死了她的妹妹,之后永遠穿著黑色的衣服,對她的烏鴉毛斗篷喜愛到極致。病房里,可可和另一個和她長得一模一樣的女孩子的照片擺放在桌子上
他們一行三人,行走在邊緣。出發時,一邊是拘禁地,一邊是自由。但自由已經不屬于他們,跳到到另一邊,自由沒增加,反而更多被剝奪去。
他們是天使嗎?若不是,為什么神父那么問?他們和著教堂飄過來的圣歌,讀神父贈予的圣經。他們受到啟示,相信沿著這條不一般的路,可以到達世界的末日。這莫非是世界的末路。
他們穿著精神病人的制服。在可可看來,這不夠完美,烏鴉的形象更適合。白色不自由,黑色也許是;房間有鐵窗,但我有羽毛,我心在飛翔。拎著空空的食盒,到天盡頭去野餐。穿制服的警察認出他們,獻上自己的配槍武裝。
在城市的圍墻上遠足,他們要尋找世界的末日。途中,大雨突如其來,雨聲為記憶伴奏,打碎過往,澆筑現實的熱情;一位失足從高處摔下,自由隨時降臨。海邊,面對坦蕩無限的視野,蠻橫的子彈不能穿越到達,夕陽以余輝徐徐回應。一位射穿自己的太陽穴,一位在怒吼,仿佛遠古問天的哲人。原來永恒是這般景象。
他們明明不是天使,我們明明沒有癲狂。為什么有非常多人的喜歡這部老片?打著自由和不自由的標簽,不是自由所在。自始至終
我們都是騎墻者,既不屬于墻里,也不屬于墻外,這是值得慶幸還是應該遺憾?——精神病?我不承認。誰是精神病,誰又不是?由誰說了算?
孩子們或許都是精神病,成年人多是精神分裂,有時在兒童世界里,多數時候在所謂成人世界;若是在兒童世界里錯扮了成人,或在成人世界里錯扮了兒童,都會鑄成大錯。
好片子,照例充滿了對人類的憂患,我們說它是島國憂患,所以大國里不會有。哈。
《夢旅人》Picnic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4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