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影片的名字,首先想到的是那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臘人。與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同時代人。那個時代是注定要產生偉人的時代。希臘三賢給我們帶來了偉大的思想,希波克拉底給我們帶來的是希波克拉底誓言。在今天看來,雖然某些詞語已經過時,然而它的精神內核仍被視為醫生行為規范,沿用了2000多年。
這是一部法國電影。編導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向我們講述了一個醫院里發生的看似平淡無奇的故事。主角是實習醫生本杰明和另一個外籍醫生阿布德。在他們工作的醫院里

班杰明是個剛畢業的醫學院學生,他進入自己父親擔任外科主任的醫院當起了實習醫生。滿懷濟人抱負與一腔熱血的班杰明馬上遭逢了生命中第一場震撼教育。先是實習醫生的地位低下,不太有人鳥你,再來,居住的宿舍簡陋破爛,與游民窟無異,然后,更可怕的是醫療設備的嚴重短缺,醫護人員人力的匱乏,更有醫院裡各科系的盤算計較,這些都是學校未曾教過的「現實課題」。
與班杰明同時進入醫院實習的是一個來自阿爾及利亞的外籍實習醫生阿布德,他在阿爾及利亞已經是執業醫生,為了申請技術移民,報考法國醫生執照

借上海電影節之光,看了這部向往已久的影片。從質量上來說,能夠進入此屆嘎納電影節競賽單元,多少有些被高估了。導演想要刻畫菜鳥醫生的轉變,挖掘醫療體系的弊端,此中種種,融合在101分鐘的影片里,多少有些強人所難了。
所以今天想從專業角度談談這部片子。多少有些劇透,不過影片中有些細節,可能不解讀,大家是不能理解的。
首先,法國的醫學生在醫學院學習期間 ,需要進行見習,半日在醫院病房輔助醫生工作,半日在醫學院學習。見習生被稱作(externe)。在學習結束后,會有一個全國范圍的考試,然后進行排名,你沒有看錯,是全國范圍哦。隨后根據這個排名,醫學生們可以按順序選擇自己想要去的醫院的對應科室實習。打個比方,第一名就可以說我要去協和醫院,我要做肝移植;最后一名有可能就要去某某縣的衛生站了。這個時候你就被稱為interne了。這樣的選擇為每6個月一次,6個月結束后,就必須再選擇一次科室,而你之前實習的科室的主任對你的評價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了,不然人家看你評價不好,根本不會要你。片中本杰明正是處于考試完畢

'醫生并不是一種職業 但我也說不上來 像是一種詛咒'特別是從一位醫生口中聽到這樣的句子更顯得心酸
實習醫生出現過失導致病人死亡醫院幫忙掩護 高齡患者沒有很久的時日到底是注射嗎啡緩解疼痛還是一邊插管維持生命一邊欺騙自己病人會趕緊好起來給緊張的床位一些緩解 是否應該禁止一些病人的急救而讓他們安樂死 理性和感性哪個更該占上風
或許醫患糾紛的源頭并不單純在于醫生與患者之間 而更應溯源 說白了還是上層的利益問題
現在回想當年差一分沒有上的醫學院或許是命運幫我做出的選擇

希波克拉底:后勁十足!醫生不應這樣被對待,患者亦然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2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