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31 15:47
首映:2011-09-02(特柳賴德電影節) / 2012-01-26(德國)
年代:2011
時長:138分鐘
語言:波蘭語,烏克蘭語,意
評分:7.6
觀看數:11295
來源網:三年在線觀看網
黑暗彌漫:極品!永遠不要忘記
說一些感覺吧
1.救猶太人的代價真的有點大
波德克的同事被吊死 內疚
軍官死了 軍官說波德克是他在這個地方唯一信任的人 作為朋友 朋友因我而死
誰都想救人的時候能保護重要的人
很多事情沒辦法兩全 我有時候把自己代入管道工我在想如果是我到了危險的地步還要繼續下去嗎 (我每次看抗日劇,都覺得自己可能會當漢奸,嚴刑拷打的太可怕看劇都覺得肉痛 )
作為一部擁有奧斯卡所喜愛的“二戰+猶太人”的真實事件改編題材,《黑暗彌漫》無懸念地拿下了一張通往“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入場卷。但最后的結果卻證明這個入場券發得更像是個人道主義安慰獎。
故事發生在被德軍占領的波蘭小鎮利沃夫。主人公伯戴克是一個工作在城市下水道系統里,偶爾閑暇也會入室搶個劫的底層小人物。當德軍開始肆意槍殺猶太人時,伯戴克無意發現了一小伙兒猶太人挖通的地道,正連接著他工作的城市下水道系統。他以一天500波蘭幣為酬勞,同意庇護這十幾個猶太人藏到地下去。隨著德軍惡行的深入和日積月累與猶太人的接觸,伯戴克從開始時的以錢相要挾,到到不顧搭檔和妻子的反對無償提供救贖,與猶太人們建立互信,直到迎來解放的春天。
我們通過伯戴克的目光看到一個底層人眼中的城市劫難和人性屠宰場。顯然他的視角是眾多“二戰+猶太”片視角中更貼近真實的一種選擇,處于災難的發生場,一只螻蟻本無暇顧及那些需要通過文明和道德修飾的正義感。而他拯救的猶太人也全不是《辛德勒名單》里那樣的高智商高情商之人
一是因為猶太人太聰明。
猶太人在經濟、科學和藝術等方面涌現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幾十年來,諾貝爾獎的得主,猶太人所占的比例遠比其他民族高。猶太人在智力活動中的優勢與他們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1)豐富的文化底蘊:猶太人雖在長期的民族災難中背井離鄉,分散于世界各地。他們卻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同時也吸收了所在國的文化精華。這樣就有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加豐富的知識養料。(2)執著的教育追求:國外一位作家寫道:“猶太人家庭在學問方面應受到高度評價,在這方面非猶太人的家庭相形見絀。這個因素構成了其他一切差異的基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一次調查表明,在以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全國450萬人,有100萬人辦有圖書證。(3)理性的思維方式: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猶太人赫伯特·布朗說:“我的祖父常問我,為什么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是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理由,然后讓我自己知道為什么。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
《黑暗彌漫--下水道》
長假開始,回味人性!通過電影,要比小說來得更快吧!
下面是:
1、人道
又是救人,這次是二戰波蘭的猶太人。發生地是華沙?格但斯克?
那是1943年,地點則是被納粹占領的利沃夫市——那是一個真正弱肉強食的世界,弱者掠奪更加無能為力的人,而窮人則去偷更窮的人,簡直就是一個信任危機空前高漲的年代……利奧波德·索恰(羅伯特·維凱威茲飾)是一名下水道工人,平時也會有一些小偷小摸的行為,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負擔一個家庭的開支,養活他的妻子和女兒。
該下水道巡查員、業余小偷,偶然發現一群猶太人聚集區的難民企圖不測發生時躲避到下水道中!
先是出于利益索求,后是出于人道主義及人性本色,幫助了其中的11名順利躲過14個月,迎來蘇軍的解放!
2、原著
此片為今年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本片原著是羅伯特·馬歇爾創作的小說 "In the Sewers of Lvov: A Heroic Story of Survival from the Holocaust”(在利沃夫生存:一個英雄的故事,從大屠殺的下水道)
3、活下去
因為敘事主要是下水道
真心不錯的一部片子,驚險、引人入勝,情節感人肺腑拷問人類良心,雖然反映二戰題材的影片已經不少,但本片在這些電影里絕對是有脫穎而出的實力,演員們的表演都非常平實而又到位,尤其是男主角,其表演很讓人感動,最好那幾場戲立刻就能觸動到人的內心深處去。。。
據說本片在波蘭上映時,很多觀眾在影片結束后都啞口無言,的確,那個令人難堪的真實結局,可以讓大家都陷入思考中去。。。
同為申奧片,不由自主的將本片和我們的“十三釵”比較一下,真是不比不知道差距在哪,對方的由小見大,用平實故事講述曲折人生道理的手法確實比我們的張藝謀導演技高一籌,這就是差距啊。。。
黑暗彌漫:極品!永遠不要忘記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