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習慣就是看完電影后會看影評,因為有些影評會讓我更深刻或者從不同角度去理解這部電影,從中看到更多的東西。
我知道再好的東西都會有負面評價,但是從電影出來我就一直在想,這么好的電影負面評價會從什么角度下手呢?
媽的,又是什么狗屁男權女權!有完沒完
這讓我想起趙雷《三十歲的女人》。
這首歌是寫作者對身邊一個三十歲女人的愛慕與心疼。在我看來就是一封簡單沉穩的情書。
然而依然有人叫囂傷害到她們的“權利”了!
“三十歲怎么了,我照樣年輕呢”
“我三十歲也沒有皺紋了”

曾經看過阿米爾汗做的一個訪談類節目——《真相訪談》,在那個訪談中,有將近一半的時間在描繪印度女性在成長過程中會遭遇的種種不幸:殺女嬰、兒童性侵、強奸、包辦婚姻、巨額嫁妝、家庭暴力……越看越會覺得生為一個印度女性實在是太凄苦了。一般來講,人在傷心想哭的時候心臟會有揪痛的感覺,但我清楚地記得看到那個因懷了女孩而在8年內被強行流產6次的母親時,我的內心并沒有感到酸楚,但眼淚仿佛受到了生理性刺激一般往下流。
在印度,一個孩子可能被剝奪出生的權利

一般說來,只有非常少的勵志片才能拍得很好。一般的勵志片要么雞血打得太多,要么就是劇情太俗套。而很多時候二者都有。而現在國產的許多青春勵志片,莫名非要和愛情親情友情還有金錢捆綁在一起。注意我用的是“捆綁”這個詞,因為生硬的結合會讓觀眾看得非常難受。來看電影是觀眾自愿的行為,一部爛片如果在影片中將上述許多統統大雜燴一般地結合在一起而不顧劇情的自然性,就會給觀眾一種“被綁架”的感覺,因為是你強迫讓觀眾暫時接受了影片的生硬。具體哪些例子我就不舉了,一抓一大把

“摔跤吧!爸爸”一個父親的用心良苦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