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31 20:40
首映:2002-05-24(戛納電影節) / 2002-09-25(法國)
年代:2002
時長:149分鐘
語言:英語,德語,俄語
評分:9.3
觀看數:81429
熱播指數:1155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鋼琴家:2002推薦,Bravo!!!!
男主角的性格,注定是溫柔如水,在糟糕的環境里,失去家園、與親人離散、四處躲避、屈辱求生,這些都能承受,哪怕是不讓他彈鋼琴,也可以接受,因為當時的環境:生存最大。
被要求佩戴有屈辱意味的臂章,像牲口一樣與族人一起被“圈養”;
迫于生計賤價出賣鋼琴和自己,哪怕攜家帶口奔波逃亡也要一家人分一塊糖;
周圍到處是肅殺的氣氛和鬼一樣的人,未來根本想都不敢想,能過一天算一天吧;
看到輪椅老人被人丟下樓,機槍掃射像CS一樣,如果我置身于其中,肯定會想拼死奮力咬下鬼人的臉皮;
看到族人一批一批被騙走、殺死,口糧越來越少,甚至要趴在地上喝豬水,不由地想起色戒里用肉體換取性命的做法;
可是男主角卻一直默默承受著命運安排的一切,那么地安靜,如同他的眼神,即便是在戰火硝煙的戰場里,哪怕活得沒有尊嚴,鋼琴、音樂對于他而言遠沒有糧食來得有意義。
生命太短促,人類太渺小,不但要在此生承受上天的狂風驟雨,還要躲避同類的野蠻追殺;
在這部電影里,沒有刻意去丑化或美化哪個種族:
-“漢奸”也有好人,也會倉促救下條命
第一次看《鋼琴家》是大二的時候,跟很多人一樣,感覺片子情節單調、沒有太多戲劇沖突,比較失望。10年過去了,這次借全球政治學協會年會在波蘭召開的機會走了一圈華沙,晚上在賓館重新看了一遍這部片子,終于理解了它為什么能拿奧斯卡,真心覺得當之無愧。
看懂這部電影并不難,我們只需做好兩件事情。第一,調整好視角。第二,了解歷史背景。
首先,“視角”合拍才能感知影片的立意深刻。首先這不是一部戰爭英雄片,它講不是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戰士也不是辛德勒式的人道主義英雄,它描繪是一個普通猶太人在種族滅絕中“求生存”的切身經歷。其次,《鋼琴家》里重要的不是鋼琴家,而是在二戰中的猶太華沙,是他看到和經歷的點點滴滴。換句話說,鋼琴家的眼睛就是導演波蘭斯基的攝像頭,記錄著華沙的猶太人在二戰中的慘痛遭遇,以及二戰的滾滾洪流在一個普通人身上流過時泛起的浪花。
這種敘事視角可以讓觀眾看到宏大的歷史落在一個活生生的個體身上是多么真真切切的傷痛,而非簡簡單單的一串死亡數字。同時
這部片子是兩年前看的,雖說關于二戰的影片看了不少。可這部戲一部為數不多的以單個人的視角去描這場戰爭的。這位才華出眾的猶太鋼琴家在他及他的民族經歷浩劫時,他所看見的一切構成了這部影片的全部。電影的海報是那雙“靈動”的手。可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的在影片中不同時間的眼神。起先的戰火的恐懼,在親情之下。并沒有顯得是怎么樣的可怕。那時的眼神沒有多少的仇恨,更多的是一種對如突如其來的戰爭的茫然。當戰爭的刀刃危及同胞的時候,那眼神中除了憤怒與仇恨,再能找見的便是一種無助。戰火的蔓延,使其在瓦礫中一為了生存,不得不東躲西藏。面對“敵人”的救助時他的雙眼光中閃動的是一種受寵若驚的感激,那時所表現的感激只是對生命延續的感動。因為任何人獨自面對并經歷戰爭時,心中初了恐懼,別的再也剩不下了。
對面對強大的外力時,人類所表現出的一切都是那么直白。
遠不及想象中及影評說的好看、震撼。什么都想cover,然后整體就顯得很凌亂,比如之前完全都沒意識到主角的兩位女性朋友不是同一人,演到他第二次去人家找幫忙時還懵了一下。
另外,雖然我知道主角只是個普通人,然而比起很多同樣也是的普通人真的極端廢柴:1. “拋棄”家人自己逃亡(無可厚非,但顯然比不上弟弟妹妹放棄工作和家人團聚高尚)、2. 明知消息的情況下,逃離猶太區起義、3. 再次在明知消息的情況下,逃離華沙起義。兩次都是已經被明示正在籌備起義,然而他完全沒有volunteer加入的意思
影片給我最大的震撼就在于文明與野蠻的沖突。無助的猶太人們在煉獄般的戰爭中失去了一切,想要保留生命最起碼的尊嚴已是奢望,遑論快樂和自由——生命的意義。為了生存,人們拿起了武器,但是這微小的星火卻注定要被撲滅殆盡。最后剩下的,就是死,和瀕死。
鋼琴家,作為影片的主題,在生命的底線上徘徊,讓人唏噓其藝術價值在戰火中的凋零。感謝艾德里安?布洛迪,感謝他儒雅、羸弱的外表和恰到好處的演技,深刻地塑造了這個現實中活生生存在過的悲情人物。導演羅曼?波蘭斯基也要為他慶幸吧。影片最大的看點就在布洛迪的演技上,對于他饑餓難忍四處覓食的凄慘表演,讓我每每看過便心頭一緊,淚不自抑。如此艱難,還不放棄人最后一條生的權利,這不僅是鋼琴家的選擇,更是那些年無數猶太難民們共同的契守。可能有人會覺得這不夠俠氣,茍且偷生不如留下最后的尊嚴奔黃泉來的蕩氣回腸,但是誰又敢說生命偉大的不息不全是靠著掙扎的堅守呢?天災、人災對于每個人是不可抗性的,當它們無情地撲來,生,才是勇者的追求,當然這里有很大的運氣成分
本來想寫篇《藝術家與白領》的隨筆,本來還在做著藝術家的白日夢,興致全被《The Pianist》給“毀”了。我頓時意識到,才華、意志、信念、理想,都是如此不值一提的東西。想到這里,心情變得很沉很沉。
很難想象我會去主動找一部文藝片,也許是那標題觸動了我,畢竟是有共鳴的。不去探討什么“人性”,不去研究什么“革命信念”,不去談論什么“愛國與叛徒”,我只是心痛,代表我精神最高意志的“藝術”在電影中顯得那么的“賤”,讓我很失落。這讓我不禁思考起“藝術與生命”的關系。
鋼琴家又怎樣,只要你是猶太人,藝術并不能減輕你在面對槍口時那種心臟的抽搐。我一直把“鋼琴家”的經歷假設為自己的經歷,體會著那種惶恐無助,心靈被那冰冷冷的劇情凍得快要窒息,讓我禁不住打了好幾個寒顫。看到德國軍官用軍鞭抽打著那猶太鋼琴家,我感覺,他也同時正一鞭一鞭地抽打著我的傲氣。
我總以為我很堅強,一句“為藝術而獻身”說得那么不費吹灰之力。現在,我的胸口仿佛被人狠狠地揪了一把——“你不怕死??!”答案讓我很失落
鋼琴家:2002推薦,Bravo!!!!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