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La Perla上戰場,有型到沒朋友。從這一點來說,無畏的形象后又是這么的有人性。
1986-2012戰地記者生涯,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敘利亞,歷經所有21世紀以來的重大戰爭。Anderson說,我想她也同樣恐懼,只是恐懼從未令她停下腳步。死里逃生的攝影記者Paul說,每次回到倫敦,人家問Marie在哪里——Oh, she just went back. 很多時候,他們也就是抽根煙喝杯酒便決定回去了。Marie在電影中自述,我討厭呆在戰區,但我就是沒辦法不去,可能那讓我更舒適。
2012敘利亞,阿薩德政府被疑,定位Marie直播信號

觀影后第二天(1月31日),新聞報導美國華盛頓聯邦地區法院法官裁判敘利亞政府,應為資深戰地記者Marie Colvin(瑪麗.科爾文)之死支付懲罰性賠償金3億美元,同時支付250萬美元補償金及1萬1836美元喪葬費用。他們裁定敘利亞軍方刻意瞄準霍姆斯的臨時媒體中心,導致Marie Colvin死在當場。
砲殺傳奇獨眼女記者 美法官判敘利亞賠3億
2001年 斯里蘭卡泰米爾之虎(Tamil Rebei Leader)
2003年 伊拉克邊境(Iraqi Border)
2009年 阿富汗馬爾賈(Marjah Aeghanistan)

這不是影評,算個人觀后感
瑪麗科爾文的故事改編,她于2012年2月22日在敘利亞霍姆斯市中彈身亡。一個女人,放下舒適的生活,在全球各地尋找痛苦的故事去報道。而人類世界中最痛苦的故事可能就是戰爭了。
電影劇情就不聊了。那么一個人為什么要這樣呢?這背后沒有點真東西,我們會這樣去讓自己冒險嗎??所以如果說“信仰”,這才是“信仰”這二字的代表。
豆瓣上有些觀眾在寫政治正確的問題。而這部電影人家本身就在談這個戰地女記者的故事。所以名字才叫做“私人戰爭”,這不是某個國的問題

瑪麗在影片中誘供式的采訪完全符合西方人的傳教士思維,高高在上的憐憫,唯有主和高尚的文明能夠拯救苦難中的人,親眼目睹戰爭場景就覺得自己比別人承受了莫大的痛苦,軍人又該如何自處。把中東的戰亂、貧困都歸結與獨裁專政,卻不提西方政權的行徑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酒店享用豐盛的早餐,與友人談笑風生,電視機里利比亞人民卻在街頭游行。也許瑪麗的PTSD還有酒和蕾絲內衣可以緩解,但苦難的人民是沒有資格患上PTSD的。駐外媒體秉承專業與人道主義爭相報道中東獨裁者的恐怖行徑
“私人戰爭”自由的燈塔,民主的和諧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5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