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27 14:50
首映:2022-07-22(美國)
年代:2022
時長:130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6.8
觀看數:71617
熱播指數:4418
來源網:三年網
不:所有有情緒的東西都可以被破壞
如果我們同意電影是一種商品,那么電影的片名無疑是商品的標簽,標簽先行指引著消費者的消費意向,電影標題引發的購買意向可以轉化成消費者對于電影價值的心理預期;如果我們同意電影是一種文本,當廠標開始的那一刻,目力與耳力所及的所有元素都是電影文本的素材,電影的標題并非只能是獨立于影像的文字標記,而完全可以成為影像意涵的濃縮,甚至以文字的媒介形式與影像構成復調(此做法在戈達爾的電影中尤為突出)。喬丹·皮爾堪稱給電影起名的高手
影片的深層含義有各位大師釋經。
明顯請了個好攝影。
它這個表層故事,那個UFO明顯不是生物,后面展開都變成后現代帆布藝術裝置了,就是個外星人的低AI無人偵察機,結尾吃個氣球炸了,過于機械降神,過于弱智,實在是拉跨。
但是想想,這外星玩意兒的弱智,在影片中是有情節鋪墊的,比如真馬假馬分不清,被卡食道;吞一堆鐵絲網柵欄;反復上同一波人的當;看見個彩旗就想起假馬,被嚇跑。所以結尾吞個氣球,邏輯上也說的通,一路弱智過來的。
類似套路讓我想起了好萊塢的那些外星人電影,最近兩部鐵血戰士。
這個導演得三部電影,我最喜歡《不》,然后《我們》就很一般,《逃出絕命鎮》我還喜歡不起來,因為看的時候就覺得似曾相識,覺得很老套,雖然不知道有沒有人以前拍這樣的故事,但下意識覺得逃出絕命鎮得故事肯定早就不是一個新鮮的故事了。
看到《不》評論這這么割裂,我想談談關于“觀影體驗”這件事
首先,我看完影片真的大受震撼,然后忍不住來看看豆瓣網友的評論,出現很多關于“奇觀”balabala的解讀,實話實說,觀影過程中我真的沒想過這些,沒考慮過這些
有不少導演一出道就拍出巔峰水準的作品,之后卻難以回到令人驚艷的高度,喬丹·皮爾算是其中之一。2017 年他憑著《逃出絕命鎮》以黑馬姿態俘獲了觀眾和影評人的歡心,更拿下一座奧斯卡獎。可惜的是,這位影壇天之驕子的第二部影片《我們》令人失望。潛心創作了三年,皮爾創作出新片《不》,攢足了觀眾的期待值,憑著天馬行空的構思與奇觀式的畫面扳回一城,起碼收復了觀眾對他上一部作品喪失的好感,不過仍沒能回到其處女作的水準。
作為一部在暑假上映的大片,導演皮爾在其前期宣傳上做足了工夫
創造上很用心的作品,涉及要素豐富且寬泛,日常習慣了一條線的觀影,爆米花+可樂即食性長短視頻,初始重視度與注意力嚴重的不在線。
應該會二刷的影片,工作以來時間匆忙,看電影也越來越浮躁,get out還看了兩遍的,這個完全不亞于。只是隱喻較多,需要用力的看一看。
為了湊夠140字,就再啰嗦兩句,絕不劇透,前期的節奏,雖有懸疑但不是很抓人,基本上都是在鋪墊,中后期節奏緊,力度大,看著爽。如同殺人鎮一樣,有一條巧妙的“鑰匙”。應該夠了吧。
也許是今年看過氣質最獨特的懸疑片,可怖、壯美、科幻、克蘇魯、種族隱喻、神秘主義等元素雜糅在一起。喬丹·皮爾說構思劇本的時候也在思索電影的未來,于是增添了更多作者性。這是一個關于奇觀與凝視的故事,“Spectacle”意為不合常理、出人意料的詭麗奇觀,追逐奇觀、展現奇觀是電影的一個永恒主題;而影片中與動物對視會引起災禍,與天空中的龐然巨物對視就會被它吸走,電影似乎在提醒觀眾凝視所具有著可怖力量(開篇的猩猩凝視觀眾何嘗不是在打破第四面墻呢)
不:所有有情緒的東西都可以被破壞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