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森林覆蓋率高達60%,怎會沒有森林?如果看過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影片《挪威的森林》,當可會心一笑。“挪威森林”是集合了青春、性、純潔、美好、孤獨、傷感的復雜意象,1965年因披頭士樂隊的歌唱而爆得大名,激發了村上春樹的創作靈感。
在文青還很時髦的1980年代,曾經有若干次領略《挪威的森林》的機會擺在我的面前,但都被我放棄了。昆德拉擅長用精致的媚俗掩飾內心的軟弱,而村上春樹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欲望強烈得令人作嘔。現代小說要想暢銷,藝術品質必須低到眾人能夠產生共鳴。以一流小說家的水準衡量,村上可以說完全沒有入行,新作《1Q84》又犯了老毛病,“各色人物一不留神,就會滿嘴學問語錄”,黑白兩道的人物引用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或契訶夫的名言就像學者一樣信手拈來。
不看村上春樹的好處是,看罷影片《挪威的森林》,至少不會像村上的粉絲一般怒發沖冠:越南導演陳英雄對主題的演繹、情節的增刪、演員的選擇,激起了公憤。如果滿分為10,我會心平氣和地給這個片子2分。
這的確是一部很二的電影,故事開始于1967年的東京

雖然不是一個村上春樹迷,但是很喜歡《挪威的森林》這本書。雖然知道許多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都很煞風景,但是依然無限向往著小說的映畫化。經過了兩個小時以后,不由得神游出意境之外,龜毛地回味并思索到底是什么搭建起了電影的心理時空,為什么一段段敘述順序忠實于原作且忠誠地發展著的情節好像中了ONE PIECE 里三瓣鼻船長的緩慢沖擊波一樣如此的冗長和沒勁。
在小說里,每個人都是可以被原諒的,雖然有惡,但是每個人都是多面的,讓人無法忍心板起臉來數落。在電影里,每個人都是無法被原諒的,因為他們復雜的人格并沒有得到展現,最終演變成了缺乏動因的調情、自殘和略帶矯情的傷感。片中對木月的描寫只有寥寥幾個鏡頭,那個圍著臺球桌打轉的年輕人哪里有書里渡邊回憶中的那樣友好風趣和樂觀了。因為這樣一個人的自殺可以改變另外一個男孩和女孩的命運么。渡邊宿舍里呆呆的廣播體操舍友只是向路人甲致敬似的走了個過場,不知道的還以為Q10里的某位同學走錯了地方。雙性戀玲子的往事完全被抹去,看起來只是一個欲求不滿的OBASAN

菊地凜子領銜,挪威的森林么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