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這個電影,最好的地方還是在戲劇性,因為本來就是個play改過來的。整個舞臺設置在集中營的石頭和石頭之間,簡單大方有張力,想想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寫的,就覺得很厲害了。
現在說實驗戲劇,很多,形式一個比一個抓眼,追求的也越來越是所謂的共鳴和感覺。但有時候最簡單的、現實主義的、藝術加工較少的東西其實應該是最有力的。腦補一下就能想象出來(找不到戲劇錄影看啊orz),bent的舞臺效果簡直可以用蒼白來表述,但是就是這種蒼白,讓人物和人物之間的張力恰到好處。
怎么說,太過dramatic的話就覺得失真,太過電視劇感的話又會覺得沒有戲劇藝術的魅力,喜歡bent就是因為這個位置找的很好,人物一步一步的發展都在互相之間緊緊纏繞中進行,并且非常合理。
舉個例子說,horst其實也不笨啊,max那么高情商,后來那個captain來的時候真的就唬不過去嗎?
但是horst相對于max來說本來就是個不太會“bent”的人,看見這個max舔過的captain心里其實很有反抗沖動了已經,所以他真的一頭腦熱,不過也不是腦熱,只不過是再也忍不下去

悲劇都因為禁忌。禁忌是致命東西。再普通的傾向,也在禁忌期被逼成不正常。同性戀在小節上注定要不羈,大環境就都要展現得極好,gay趴,大房間,路邊,森林都充分地空曠。人物不符合小滋味里的陶醉,到大環境里才格外振奮。逃跑情節舒展而失望,失望力度恰到好處地還小心包裹著希望。那時還擁有種種結局的可能性。
小環境仍舊延用空曠伎倆,就別扭到不行。兩個人的時間空間充足了以后,深情開始泛濫,在平行線、交叉線、Y型線的各自搬石頭過程中,不耐煩和愛意被弄得同進同退。他們對小空間氛圍營造得越來越激烈,絕望撲火的情節便鋪得越來越確定。
確定了的東西便沒必要守著。關在囚籠中時,人人將效仿飛蛾,這非常本能,一點也不慘烈。我在只有說話聲和走路聲的場景里,特地記住了背景音樂。它從鋼琴、小提琴,到大提琴,太像一個成長思路。曲子的設計又總一致,如泣如訴地,在觀眾覺得無能為力時及時流出。我聽到音樂,便立刻忘記屏幕上的無聊。
演員方面,除了出場了電影前1/3部分言行超過的dancer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溫柔地讓我暖和起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5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