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7 03:44
首映:2008-09-24(法國)
年代:2008
時長:128分鐘
語言:法語
評分:7.7
觀看數:56971
熱播指數:9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墻壁之間】一切只發生在牆與牆之間
看碟:《墻壁之間 Entre les murs》,2008年,法國。
同樣是法國電影,同樣是教育問題,讓人想起《放牛班的春天》。曾經的那個被放逐在可教養之外的所謂放牛班,他們全體的童聲合唱,聽來如鶯兒般流轉,更高亢入云端,有一句話始終在我內心激蕩,這句話是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而《圍墻之內》,沒有激蕩人心的主題,有的只是描述,展示。展示的是巴黎20區移民貧民窟內一所普通中學的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他們在校園內的教與學。
影片中,老師善良,但也是個時常無力無奈的普通人;學生大多頑劣,各有各自的問題,卻也會因為閱讀《安妮日記》而集體停止喧鬧而感動。
其實,也許,這才是我們現如今人世間最尋常的學校,為數最多的教育關系。
從中國學生的切身經歷來看,老師絕對是一個沒話說的好老師。關心學生,不輕易生氣,講道理,細心,有耐心,尤其對象還是那樣一群學生。
這群學生在課上愛講話,吃東西,和老師頂嘴。當然,他們也會指出老師的錯誤,但大多時候有鉆牛角尖的嫌疑。
這里有非洲人,中國人,白人,黑人。他們都不是法國人,住在貧民窟中,他們也不認為自己是法國人。他們敏感,偏執,有深深的不安全感。也許這正是他們作對的原因。
老師真的想了解他們,而卡爾的回答是:你都知道些什么?
你,一個法國人,一個歐洲人,一個曾經從事三角貿易的白人,都知道我們黑人些什么?
三角貿易已經成了歷史書中的章節,奴役也已經成了歷史,非洲人和亞洲人在歐洲人的課堂上刁難老師,然而,成見永遠不會消除。
柏拉圖的理想國永遠不會實現。正如柏拉圖的困惑一樣,我們和他們只能不斷的提出新的問題,卻永遠找不到解決的辦法。而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著盡量使它更好些。這個學校的老師,尤其是他們的班主任,一直在努力。我想知道些什么,我想聽你們說說你們的生活,你內心的想法
在影片剛開始,我是支持老師的,但越到后面,我反而覺得這些學生是可愛的,因為他們天真,勇敢,不世故,雖然我已經過了那段時期,但必須明白,成年人的世界充滿了道德陷阱,對于個體的尊重,會因為一時的沖動和傲慢無知而喪失。在一個多元文化的世界沒有絕對的真理,誰對誰錯,都因立場的不同而改變,或者說根本就不應該形成一種自私的唯一論,放眼去看看世界,彼此交流,才是我們要學習的。
一個讓我困惑很久的問題是,為什么那么多華語傳媒一定要將《Entre les murs》直譯成《墻壁之間》,在英語國家紛紛稱之為《The Class》的時候,我們依然堅決地不肯把這部突然大放光芒的法國片譯成《課堂》,即使這樣更有助于理解電影的主題。
這種倔強地堅持讓人欽佩,雖然它更有點讓人無法接受,就像法國人的電影,就像《墻壁之間》本身。在追求高尚藝術和文化品味的道路上,法國人從來不肯屈尊將就。在這個以舉辦戛納電影節而與奧斯卡相抗衡的國家,即使他們遭遇了21年金棕櫚獎的空白也毫無怨言。2008年的這個夏天,是《墻壁之間》給出了最直接的回應,這似乎是對法國電影光榮傳統的又一次肯定,它所帶來的榮耀直接證明了法國人的自我欣賞依然無法戰勝。
和崇尚藝術、追求自由的法國精神一樣,戛納電影節總會青睞那些熱衷于反映社會問題、刻畫文化沖突的藝術大片。《墻壁之間》雖然是今年戛納的最后一部參賽影片,但它意外地超越了之前呼聲很高的幾個熱門影片,打動了西恩?潘和那些評委們的心,更俘獲了最受關注的目光
民主、平等在這部電影里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中國學生貌似是不大可能有電影中法國學生那樣的說話與表達的權利的。平等得讓人羨慕,平等得讓人害怕。
不敢想象我們的校長也會專門召開會議,與所有任課老師一起討論該如何給孩子們寫期末評語——而且還是在學生代表面前。
我們未曾被如此認真對待過。
【墻壁之間】一切只發生在牆與牆之間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2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