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7 15:39
首映:2006-10-19(以色列)
年代:2006
時長:104 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4
觀看數:37331
來源網:三年網
【復制貝多芬】你若熱愛,就要用靈魂去感受。
這部電影一直存在電腦里,和鋼琴家放在一起,時常看一遍,再看一遍。貝是一個藝術家,一個革命者,在他內心深處,他認為自己比國王還要優越,他甚至認為,上帝不是自己的天父,他們是平等的。貝關于社會的觀念是革命,對于音樂則是非常的浪漫。他那無與倫比的強大的個性和強大的天才使他的音樂支配了生命中的一切--除了他那悲劇性的失聰。
是的,在貝九首演之時,貝已聽不見那音樂史上里程碑式的美妙樂章,可是對于那些高水平的音樂家來說,耳聾只代表無法聽到外界的聲音,并不影響其內心之音,這種能力簡直是一種魔法,1817年之后,貝幾乎完全耳聾,但他的最重要的作品,也就是第三階段所創作的五首弦樂四重奏和鋼琴奏鳴曲以及魔鬼變奏曲和第九交響曲都是這段時間創作的。他使我們處在了一個精神升華了的音樂平面上,任何類似他的階段都不曾出現過,將來將也沒有像他那樣的階段了。這位偉大的天才作曲不為任何人,只是為了驗證自己的藝術和智力,只傾聽自己內心強大的力量和聲音。他莊嚴而神圣。每一個音符都充滿了力量和意義。
大師與一般人的區別就在于有沒有"soul",沒有靈魂的人究其一生都在自戀,而對于這一點,貝多芬是很自知的~
FIsrt of all,I‘d like to say,
Diane is AMAZING!
She's got all that I admire, that I could develop the utmost desirable fanciness towards
About Beethoven:
Holtz:I don't understand,maestro,where does the music end?
Beethoven:It doesn't end,it flows
Comments:music is exactly like a living creature with the potentiality to evolove,to change,to lead up into an unexpected manner or path
It needs breaks & inventions, rather than rules
Now I am to weigh Beethoven,not before cause I never really listened to Beethoven before,hes got ideas
是啊,即使是WX(one of my friends),也是沉迷于結構,“這樣這個movement怎么結束”之類的,當時我由于不知如何反駁只能默認,但作曲家不是建筑師,音樂不應被構架拘束。音樂是有靈魂的,它是想象之所及又所不及的,唯一的準則就只是靈魂。
【插】【Bach ,就好像是一個好的建筑師,構造了各種美麗的結構,而留下的,是空白的靈魂,這個需要你自己去填
1. 大自然系創作靈感來源——大自然之美,的確!不能活在城市越活越狹隘,大自然是讓自己靈感和內心打開的最好途徑。如此偉大的音樂家把精力都放在了音樂,與上帝的對話,何其專注,這樣的專注力,讓人敬佩和感動。
2. 音樂家是與上帝最接近的人
3. 貝多芬找靈感的森林
4. 堅持 執著 在腦海里先有創作和畫面 再寫出來
5. 腦海里有想法 通過譜曲釋放出來 能量是需要釋放的 有進必須有出
6.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7. 當你心中充滿寂靜,你的靈魂就聽得見了——傾聽自己的內心何嘗不是這樣呢?需要給自己留出空間,讓內心平靜下來,你才能讓靈魂的聲音被聽見被看見。
8. 世界不需要多一個貝多芬!——獨一無二,be yourself!
即使如此激昂和剛毅的樂譜中,也是離不開自然的靈感,平靜的湖面森林甚至無聲無息的空氣。這些不就是我們忽略甚至視而不見的東西嗎?喚醒靈魂,去貼近大自然吧,留出空間給自己吧!
我看的版本叫做復制貝多芬。
但是,貝多芬這么偉大,亙古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家,無法復制。
其實這個片子起的作用就是給我們這些古典音樂小白感受一下,體驗一下的。導演很善良,好萊塢就是普及大眾的一種需求。
真的是喜歡聽貝多芬的,不會去搞個這樣的片子,直接找個發燒音響,或者去現場找個牛逼樂隊感受了,用得著用電影來復制貝多芬么。
就算是這樣,就算是小白,就算是導演給貝多芬拍了個MTV吧。還是很活色生香的感受了貝多芬音樂的魅力。就我這個愚鈍的耳朵也能感受到,太爽了,爽的捏緊拳頭伸展手臂,為他進展為美妙的東西興奮啊。老覺得是在搖滾樂現場哈哈,其實那個很長的音樂現場的氣氛戲劇氣氛上處理的很好,流動的鏡頭還有幾個出場人物的設計。利用貝多芬耳聾這個素材,加上美少女現場提示,還有幾個有趣的配角,給用耳朵聽的電影觀眾一個很好的氛圍。
畢竟大多數古典音樂的偽愛好者們對背景故事還有音樂訓練上需要一些情節沖突,因為,說到底,我們的耳朵還是聾的。
如同不懂圍棋的人看高手過招,丫也跟瞎子一樣。
住在貝多芬隔壁的老奶奶
一
Copying Beethoven,居然譯作“戀愛中的貝多芬”,與內容完全不切合!想來只為博取國人一份獵奇心理吧;又或者根本什么都不為,只是懶得多費那份好好翻譯的心思。這種僅僅符合眼球經濟效應的譯名,我是不愿叫的。若按字面直譯“復制貝多芬”卻又未免生硬,亦不貼切傳神。故用原文名了。
一個“copy”,應可理解為具有雙關含意的。來到維也納求學、夢想成為作曲家的23歲女學生Anna,從作為貝多芬的表現出色的樂譜抄寫員(copiest),到能夠精準的預測、明確的模仿他作曲,到能夠作為一面鏡子引導耳聾的他指揮整場演出,最終與其說是一種復制,更不如說是在天賦和心靈層面上的相通和理解。
可是首先感受到的,還是音樂本身帶來的震攝。貫穿全片流淌著貝多芬各個時期的不同作品,并不非常了解的我都還是能感到,古典音樂讓一個風格溫和細致的電影更帶上了濃濃的歐洲十九世紀懷舊典雅氣息。貝多芬與Anna共同指揮的那一場則像是一個小小高潮,長達五六分鐘的純交響樂演出,讓沒有很好音響設備的我在經歷時都依然感受到強烈的震撼。也許除了音樂,還有音樂家的投入
【復制貝多芬】你若熱愛,就要用靈魂去感受。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9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