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3 02:55
首映:2017-04-07(中國大陸) / 2017-03-30(中國香港) / 2016-09-08(多倫多電影節)
年代:2016
時長:101分鐘
語言:粵語
評分:7.9
觀看數:65723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一念無明:匠心精制!誰來照料我們?
這是第一部沒有片尾彩蛋但我也等到滾動字幕完結才走出放映廳的電影。
我是一名社工,一名從事精神康復服務的社工,我們一般會統稱康復者為“老友”,降低大眾對他們的負面標簽。我送過老友入院,陪過老友出院,陪過老友去復診,處理過老友病發而引起的鄰里糾紛,開過家屬互助小組,也目睹過老友輕生離世。
一念無明,這個“一念”的背后,往往是各種愛恨情仇的糾纏交錯,而各種因緣際會,不停使人拉扯內耗,才會令人陷入“無明”。但大眾往往看到老友的癥狀,卻未知道癥狀背后的故事。影片以一種很真實的視角,將這些角力呈現出來。
家庭的角力。從電影里阿東的母親說起,她自述年輕時家境優渥,得到萬千寵愛,卻不料“全家人只有自己來到香港,并嫁了這樣一個老公”,結果所有的失落和怨憤都發泄在丈夫身上。阿東的父親,以開長途貨車來逃避喘息,甚至揚長而去。阿東的弟弟阿俊,成績優異,在美國定居,但不想再參和到這淌渾水,想用錢去打發這些親人。而阿東,一個人扛起了照顧母親的責任,承受著母親的謾罵,強忍著被拋棄的憤怒
——吃些黑巧克力,增加血清素,人可以開心些
上個月身在外地,錯過了張琦邀請的點映,正式上映了一定要看一眼
好有禪意的電影名
無力感,伴隨著整部影片
對于生活、對于人生的深深無力
聽著父親腳傷后跟阿東說我不知道該怎么做丈夫該怎么做父親,我眼淚大滴大滴的掉下來
不是感動
聽著Jenny在教堂里由平和地講述到大口大口的抽泣,我眼淚大滴大滴的掉下來
不是感動
聽著病床前母親向阿東喊你怎么就不明白,我眼淚大滴大滴的掉下來
不是感動
這真的不是感動
人與人相處,真的好難
據說片名來自佛法,對佛法沒有研究,所以可能對影片理解上不是那么透徹…
談談幾點感受…這部電影走心致郁…看完會聯想到不久前的「海邊的曼徹斯特」,同樣在糟糕的人生中懷抱愧疚前行,努力抗衡卻無法解脫。如果說海曼的Lee更多的是自我無法原諒,那么一念無明的阿東則在自我愧疚中更多的遭受到環境的不寬容…醫院爭吵那段是父子倆第一次互相直面的情感宣泄,阿東對父親說:"你和我一樣,都回不去了"…這般無奈讓人聯想到海曼的Lee說:"I can't beat it"…很多時候,生活不會放過你
我很喜歡演員在片中的表現,同時也因為劇本將病徵描寫的非常細膩,整體畫面非常的方正、構圖也很美,所以我也就更容易的進入電影裡,或者更應該說“進入這個「小小的精神病裡」。
其實我特別偏好方正的構圖,給人一種很整齊的感覺;然而在本片中,雖然構圖非常的方正,卻能從中感覺到一種“失序感”,再加上畫面兩旁一定會有物品或建築物,呈現出一種永遠是“被鎖住的狀態”,漸漸地我便也開始覺得所處的世界大概也是一間精神病院吧,我好似也住在裡面。
本片主要是敘述精神病患回到社會的狀況,我覺得也可以算是一部宣導片吧,不止將病徵描寫的很細膩,也把社會的冷眼旁觀表現出來;所以到後半段,當曾志偉掙扎著是否要將兒子阿東重新送回精神病院時,我也開始反省,是那種非常非常深刻的反省,與此同時我幾乎已經很難專注在電影本身,大概是內疚感作祟吧。
我在想,生活在現在這樣的社會中,可能每個人都有病吧,隱性的、顯性的、輕微的、嚴重的;而阿東當然也是,當他開始照顧自己生病的母親時才漸漸病發,最後母親的死亡被歸咎於他的身上
昨晚看了《一念無明》。偉光正的話我就不多說了,躁郁癥確實應該得到社會更多的認識與理解,不要歧視。
我更感想探討的是阿東(余文樂)如何得了躁郁癥。
很明顯,他的病爆發于日復一日照顧精神病母親的壓力之下。他的母親,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阿東照顧“拉屎拉尿”,總是在家中摔東西,歇斯底里的尖叫,重復著嫁錯一個沒用的老公,讓她一個曾經生活優渥的大家閨秀淪落到此境地。她也罵阿東也是個混蛋,想將她送到養老院,沒人管她。
實際上呢,阿東從來沒有想過要將她送到養老院,她甚至為此與未婚妻大吵一架,動手打了未婚妻一耳光(這個時候的阿東應該已經患上躁郁癥了)。我實在想不出有什么不把需要有人24小時看護的母親送到養老院的理由,而要辭掉工作,在家里親力親為。我們說不要歧視躁郁癥,那么同時也請不要對養老院有偏見。養老院有什么不好?有專人負責照料,子女抽空來探望,只要不要像阿俊(余文樂弟弟)一樣遠走美國,除了打錢便再不回家,阿東有一萬個理由選擇將母親送到養老院。
可是他選擇不,僅僅因為他精神失常的母親不想去養老院
一念無明:匠心精制!誰來照料我們?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9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