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整部電影給我留下了兩個比較大的思考。
一是:來源于家庭的影響,可以從伴侶那里得到彌補嗎?
二是:如果把性從婚姻中剔除,你還會愛你深愛的這個人嗎?
很明顯前半段插敘著講述了edward和florence 兩個人深受家庭的影響。Edward 明顯有些自卑,覺得自己一事無成,當他拿到第一名的時候,家里沒有人愿意聽他分享,夸贊他,他是那么的迫不及待想像個人分享,哪怕是陌生人,也就是這樣遇上了florence.
而florence 則是與父母的關系緊張,電影里對于她為什么會有性冷淡的解釋也只有幾秒的閃回片段

如果婚姻沒有性愛,是否還有意義;如果性愛被替換,是否還會心安理得。
導演看似通篇絮絮叨叨的插敘,其實在悄然地暗示一場婚姻的悲劇,從一開始的一見鐘情(當時弗洛倫斯可能把他當成了擺脫那個男生枯燥演說的救命稻草),就是看似熱烈的假象,但又彼此克制。
而后在切瑟爾的海灘上,他們分開了一輩子。
1960年,由嬉皮士為代表的反文化運動在西方興起,性解放運動橫行,包括非婚性行為,開放式婚姻,公共場合裸體……人們追求愛,追求平等,追求解放,以性為破口,宣泄著對保守派的不滿。

《在切瑟爾海灘上》神仙打造!黃粱一夢,他在叢中笑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9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