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5 02:45
首映:1998-12-11
年代:1998
時長:123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3
觀看數:25006
熱播指數:400
來源網:三年影院
“莎翁情史”愛情是一種信仰
電影的功能之一就是讓我有沖動去翻原著~
花了兩個晚上,看完了<莎翁情史>,然后喜歡上原版的劇本.雖然知道看起來很困難,畢竟,就像古文一樣,但很喜歡念起來壓韻的感覺~
不覺得這部電影怎樣特別,只是,看到了濃烈的愛~激烈,全身心的投入,無奈,不顧一切...那樣一種強大的力量,讓作為看客的觀眾也情不自禁為劇中的人物而起伏~也許,這就是這部電影的賣點,或者出彩的地方
雖然有些笑料,似乎用來調節氣氛,但個人不是特別喜歡~似乎可以用一句話概括:贏了事業失去了愛人.其實,這兩者本身就是相互關聯的吧~無法分出彼此的.沒有VIOLI也就沒有SHAKESPEARES的成功~沒有VIOLI的出現就沒有SHAKESPEARES的ROMEO AND JULIET, 而沒有VIOLI的離開,更沒有SHAKESPEARES以后的成功,比如TWELVE NIGHTS...至少劇本是這么告訴我們的~
劇中的服裝很漂亮~華貴,絢麗,但不夸張.特別是VIOLI婚禮上的服裝,特別漂亮~而在舞臺上的那串項鏈更為她增添了不少的風采.
沒有一絲文人氣質,像個落魄花花公子的莎士比亞,讓人大跌眼鏡。生搬硬套近乎惡搞的情節給此片打上了庸俗愛情片的烙印,即便套上莎翁和他的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外衣。
在有《拯救大兵瑞恩》、《細細的紅線》、《美麗人生》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情況下,最后竟然是這么一部平庸、拙劣的作品獲獎,真的無語了,不知道是評委的智商急轉直下,還是有什么內幕,這部片拉低了整個小金人的水準。不能忘了這一屆還有《楚門的世界》如此經典的影片。
記得學生時期第一次被這部影片吸引,只因它的名字《莎翁情史》,那時候正在讀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不禁疑問,世間怎么會有這么濃烈優美的情感和表達方式,雖說影片是虛構了莎翁的經歷,但仍讓我好奇不已,再次重溫。
片中莎士比亞年輕狂熱,有點神經質,劇場表演段落和劇情結合的讓人不太適應,一個人始終保持在一種戲劇的癲狂狀態,他說愛上了薇歐拉的眼神,卻認不出男扮女裝注視著他的薇歐拉,簡直是個Bug。尤其是和薇歐拉確定心意之后,無時不刻不在想著Kiss,像個不經世事的少年。
有沒有一出戲,活色生香卻激流暗涌?
有沒有一支筆,起伏跌宕后仍靜靜喧囂?
有沒有一個靈魂,曲終人散后卻永不寂寞?
只有在莎士比亞的筆下,悲劇那么浪漫,殘酷那么凄美,狼狽那么從容,歡喜那么靈動,戲謔那么無奈。
影影綽綽,如一場盛宴的觥籌交錯。是文學秀,也是生活秀。
誰的眼能看穿真相?誰的心能明辨是非?誰又治了誰的罪?
人生如戲,誰是戲中人?戲如人生,看戲人是誰?
很多時候,我們并不能遠離莎翁的舞臺。每個人像自己熱鬧的影子,幻想自己是最佳主角,攜著七情六欲,在華美的布景中寂寞穿行。
在短評里看到不少人在問:“這也能得奧斯卡?”想起自己多年前看這部電影時也是這種感覺。當時覺得這就是個老套的愛情故事,也不是特別感人呀,怎么就能得奧斯卡獎呢?
現在對莎劇稍微有點了解,看了他的一些作品后,才明白這部劇得奧斯卡的確是當之無愧的。這是一部向莎翁的致敬之作,其創作融合了大量莎士比亞的經典元素:女扮男裝、戲中戲、誤會、刺殺……如果觀眾熟悉莎劇,看到這些情節會一定會會心一笑。臺詞也煞費苦心,全都是莎士比亞式的(我看的莎劇都是翻譯作品,不熟悉原作,電影說不定也套用了大量莎劇原作的臺詞)。最妙的是全劇以莎翁本人為主角,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劇本創作過程融合得天衣無縫,最后還引出了《第十二夜》。整個劇本的確是匠心獨具,十分巧妙!
莎士比亞是英美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課,莎劇都是入選中學必修課本的,因此英語國家的人們對莎士比亞可以說相當熟悉,所以他們在看這部電影時,跟完全不熟悉莎翁的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先讀一讀莎翁的主要作品,再來看這部電影,我覺得它得奧斯卡,是當之無愧的
“莎翁情史”愛情是一種信仰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