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部讓人非常非常非常膩味的電影。
首先把故事講好,吸引住觀眾,然后再不著痕跡地把所要宣揚的理念植入觀眾腦中,這才是用電影傳播價值觀的正確方式。本片呢,12人討論最最開頭還算足夠真實地展現了生活中人們如何應對這類討論。然后呢?然后呢?就開始急不可耐展示你們普通人是多么的不動腦經人云亦云,你們多么汲汲于生活不愿為更重要的事情付出時間,急不可耐地說教起來。最后檢察官工作證的大特寫就不說了,不過是商業片中廣告品牌的大特寫換了個內容而已。不論導演怎么費心設定12個人的身份,不論怎么展示每個人背后的故事,但這片子跟過去的主旋律影片沒有本質不同,太著急講道理而沒想好怎么講好故事,本末倒置。
可能反倒是編成話劇可看性會高些吧。

其中十二個人,分別來自于不同的社會階層,經歷了不同的人生故事。
首先2號陪審員是一個高知,有些知識分子的學究氣,和不愿與人爭吵的個性,有一點點的和稀泥,但是肯向真理低頭。
3號,一名出租車司機,每天接觸著社會中最為市儈的一面,有著極為傳統的家庭觀念,脾氣有些不那么好。
8號,最后電影結尾表明了他是一名檢查工作人員,因此他會如此的致力于認真討論
,部分體現了法律工作的嚴謹苛刻。
還有一些小的細節,5號蒙冤入獄,后來雖然昭雪,但是人生的道路從此改變,月餅,挽回。10號,市井房東

《十二怒漢》作為經典陪審團庭審影片實在是太深入人心了,所以在看這部致敬且改編的《十二公民》所做的比較也是難免的。先說一下優點,融入了比較多的中國社會因素,比如仇富、家庭教育等,比較自然地融入影片。然后就是非常多的問題,首先,作為群像戲,導演缺乏足夠的把握能力,主角何冰比不上亨利·方達,而其他角色過于明顯地搶戲下并無出彩。第二,對節奏的把握,前半個多小時是在一種雜亂的失控的狀態下進行著,可以看成是中國化因素,也可以理解為非正常庭審的無嚴肅性(畢竟中國法系無培生團制)。第三,《十二怒漢》是1957年的影片,相比目前的偵緝條件,當年的客觀證據已明顯不足,如果指紋、各處攝像頭的采集、電腦的模擬等等,在先天不足的條件下展開辯論,顯得荒唐而可笑。所謂的致敬或改編、翻拍至少要把故事說得完整,如此之多的漏洞與瑕疵,編劇與導演的能力及態度是最大的問題。

“十二公民”品質炸裂的劇情片 關我屁事的事兒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