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27 08:48
首映:2010-08-20
年代:2010
時長:93分鐘
語言:普通話,國語
評分:6.4
觀看數:94388
來源網:三年片大全網
孫薦璽主演,《大劫難》:令人震撼的新史詩抗戰電影
廣袤莊稼,豐殷足食,筵席忙碌,兩小無猜,然后被幾個孩子間的沖突打破,走出日本人,來收糧食的,收購;再轉眼,就是搶了,“按土地的面積推算糧食的產量”,“我們討厭說謊”,倆孩子荒涼野嶺,“不被凍死也被餓死了”;最后,搶糧、殺人、占屋,還要墾荒,“我是在救中國”,“我得把二姑,收起來”。情節挺簡單,“九一八”這么個大背景下東北一家子人的事兒,導演編劇也好,三言兩語就描出來了,簡了。
最有東北味兒的二姑娘,少媚、寬厚、潑辣、任性、擺浪、硬骨頭。過年扭秧歌,跟提槍拿刀的日本人在院子里掰扯“我打一生下來就在這兒,這屋是我的,地是我的,糧食也是我的”,萬馬齊喑第一刀;嬉笑怒罵、疾風驟雨也扭捏羞紅,“咱倆從小一起長大”,從日本人馬下爬起來“這么大的人了,整的跟泥鰍似的”;叫小子回去偷衣服、披風、胭脂、唇紅一干東西“可是紀大哥我不嫁給他真是不甘心啊”;弒敵奪駕單槍匹馬也敢臨城叫罵,“我是真生氣啊”,被老紀開導“那我以后告訴你還不行嗎”;一直到最后仇了事畢,都不帶吃虧的。
大哥敦厚,玲瓏,遇事化了
來沈陽好幾年了,常被各地的朋友問起對東北的印象,話里話外能感受到更多的還是懷疑甚至諷刺,雖然我一直以“熱情、豪爽、幽默”來作答和解釋,但仍然無法真正摘掉一些人的有色眼鏡,日子久了,特別是連很多東北人都玩起“自黑”時,也不敢隨便接茬關于東北人這種話題了,只能勉強地以“東北人多是山東人的后裔,都差不多”這種含糊其辭來應付,其實,自己心里也是沒底的,至少在“以后還回山東定居嗎”這個問題上就證明了這一點。
春節閑來無事,在電腦上看了一部戰爭體裁的電影《大劫難》,倒成了我徹夜難眠的“劫難”,讓自己狠狠地深度思考了一下關于東北人這個“課題”。90分鐘里字字句句嘎嘎脆的東北方言縈繞在耳邊整個晚上,殘暴無恥的日本人行徑也把滿腔的熱血燒得滾燙滾燙,茍且偷生中那勇敢無畏卻又顯愚癡笨拙的反抗也是令人唏噓嘆息,那么多部抗日體裁的影視作品,惟獨這一部帶給了我如此心潮澎湃的沖動來寫影評,或許是因為這幾年的東北生活帶來了身臨其境感覺的原因吧,一切都是那樣鮮活、真實、準確地詮釋了自己心目中的東北人形象。
我給它提提評分!民族抗爭求生存,不是總是汪洋大海,個體無意識的行動,更多的其實只是一滴水,甚至一縷蒸汽都算不上。但它不可或缺!影片鮮明的地域元素、潑辣狡猾的對話、幽暗的人性、大紅大綠大土大灰的色彩變化,都顯示了編劇和導演的職業積淀和思考。說這部劇看不懂的那些人,我倒想問問:不懂人性,不懂歷史,憑借意淫,能拍出什么好電影?
我不喜歡看災難的電影。總是喜歡美好
這部電影讓我內心充滿了悲傷,感嘆大自然的力量是多門的可怕
人的渺小,人的卑微,
讓我發現我內心的無助,孤獨
最近,這些年,抗日戰爭題材的電影是越來越少了,比較有名的抗日電影,除了那個管虎拍的抗日魔幻片《八佰》外,你是很難再看到什么抗日題材的電影了,也許正因為這個緣故吧,不少人想找點抗日題材的電影看,可影片的匱乏程度超乎我們的想象,不過,今天我找到了一部12年前的一部小成本抗日電影。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大劫難》,可能很多人下意識去看了一下豆瓣上面的評分,一看這部電影才6.4的評分,便因此打起了退堂鼓,覺得這是一部垃圾電影,那你就想多了,實際上,這部電影的評分低是一方面
孫薦璽主演,《大劫難》:令人震撼的新史詩抗戰電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9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