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9 21:12
首映:2013-12-07(日本)
年代:2013
時長:123分鐘
語言:日語
評分:8.1
觀看數:15126
來源網:三年影院
深刻的古裝片 一個人只有自美,才有權利接近他美——「尋訪千利休」中從愉悅到對抗再到融于血液的禪宗美學
日式的美和道,總有些憂傷。
感情線有些牽強了,可能我不喜歡痛苦的浪漫。如果這一切僅僅是殉情PTSD,那格局小了。無論姑娘說了什么,最后慫了的就是渣男;從胭脂扣到太宰治,老戲碼了。這一點終歸還是女人比較偉大。
還有豐臣秀吉,小米粥白喝了。暴發戶糟踐文化人這種劇情,真是不分時間地點。金毛兒寺老主持說得沒錯兒,就是low。
專注一致、身心合一的投入的時候是生命最美的時刻。
觀影開始也會有人覺得茶道形式做作、甚至有些不可理喻。
靜靜看故事里人物性格各異,是一種樂趣。靜看那種追求極致的人更是一種樂趣。有人追求權力,有人追求美的極致,看著看著就不再覺得做作好笑,而是開始敬佩。
能夠隨自己的心專注去追求的人,是完全同自己在一處的人,是知曉自己使命的人,是有力量、勇敢的人,是真切體會生命的人。雖然生在現實中都有無奈妥協,有遺憾膽怯,但他們讓人體會到執著、純粹的力量,痛苦的質感和灑脫的痛快決絕
一部美到極致的影片,布景服裝道具之講究,構圖色彩搭配之絕美。可以夸張的說,每一幀截下來都是一幅畫。
千利休,對茶道略知一二的人應該都聽說過,他是日本歷史上居功至偉的茶道宗師,被日本人譽為茶圣,曾先后成為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茶頭。他知行合一的追求自然簡樸殘缺易逝之美,以高度的儀式化和思想化,將茶道與侘寂美學結合,最終形成“和、敬、清、寂”禪茶一味的日本茶道體系,扭轉了以黃金為審美價值取向的安士桃山時代之奢靡風氣。不僅僅是茶道宗師,亦是美學大師和禪宗思想家。對日本文化影響之深,擴大到了各個方面,現而今日本很多東西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比如一種灰色叫做“利休灰”、“利休饅頭”、“利休扇”、“利休木屐”等,就連食用懷石料理最高級的筷子也得是利休箸,其地位可見一斑。
<圖片1>
電影改編于山本兼一小說《利休之死》,據說對千利休生平及茶道本身的還原度是比較高的。我對日本文化及茶道了解甚少,在觀影之后追尋了一些相關的日本茶道及歷史文化知識,無論小說還是電影,為了塑造人物形象
關於日本茶人與茶道 首先是跟個人修為的訓練相關 再次難以想像地協助社會秩序與效率的建立 作為食與藥相關的茶而形成的習俗儀軌與文化演示並深入日常生活也只有在日本這個國度實現 背後的原因 既有儒家修養理念在日常生活中體現 亦有佛法無常觀念的深入人心 再次是日本人沿襲宋人審美並自我update生成的簡潔 考究 雅致的美學系統 正如茶之書作者岡倉天心所言 茶人就是將茶室中習得的高度優雅來規範自己的日常生活 現在國人對此所知甚少 好在有自以為尚存的文化壓底 或自以為浸濡西洋文墨幾許 還可以沾沾自喜 評人頭足
電影是2015年畢業后,因第一份工作涉及到茶道,早就聽說了的,但一直沒有看,昨天周日,燒好水泡了一泡茶,打算找部電影,來消遣光陰,忽然看到“尋訪千利休”幾個字,再看看桌上蓋碗、品茗杯、公道杯,于是會心一笑。
3年前的因緣,原來等在這里。于是打開電影,看了起來。
一開頭便是潺潺的雨,千利休跪坐在昏雨的屋檐下,妻子端來的那盞燈,也要她滅了,就是靜靜地跪坐著,聽雨。莫名想起蘇軾那句“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只是在千利休這里,門外是千軍萬馬的殺氣。從容至此,道之可見矣。
深刻的古裝片 一個人只有自美,才有權利接近他美——「尋訪千利休」中從愉悅到對抗再到融于血液的禪宗美學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9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