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20世紀最大的癥結在哪里么,孩子?”哈里森·福特飾演的埃里問自己的兒子查理(瑞凡·菲利克斯飾),但和之前一樣,在沒等查理回答時,他就已經給出了答案,“是不能忍受孤獨。”此時,他正帶著一家人來到洪都拉斯一個偏遠的小村莊,試圖建立一種依靠人類智慧而繁盛的文明。1986年的《蚊子海岸》可算是彼得·威爾好萊塢時期最具自我意識的作品,同時也是他電影生涯最徹底的一次失敗,但票房與評論的雙重失敗并不能抹殺威爾在這部作品里對人類社會精神、道德、權力的思考和對人類自身自我、親情、欲望的探究。
其實現在回頭來看,《蚊子海岸》失敗的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威爾前一年拍攝的《證人》大獲成功,并贏得多項奧斯卡提名之后,他才有機會拍攝這部被擱置許久的電影。所以,作為同一時期的電影,《蚊子海岸》與《證人》雖然有諸多相似點,但在影片風格上卻相去甚遠。《證人》更像是好萊塢體制下的命題作文,有緊張的情節和美國式的光明結局,再加上哈里森·福特飾演的一個帶有孤膽英雄氣質的主人公,《證人》的成功也是水到渠成

“蚊子海岸”彼得.威爾的理想主義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4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