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從兩極之間轉變,不斷滑落,從來不曾有過的,是任何一處可以歇息的地方。要么一直沉淪無趣,要么飛揚跋扈到死去。
是選擇如火焰一般,還是像磐石一樣?火焰帶來了光明,帶來了溫暖。但是火焰的燃燒需要源源不斷的養料,投入紙、木頭、碳,一切可燃的都會被吞噬殆盡。磐石堅硬,不需要去管他,它就那么躺在這里,風吹,雨打,日曬,都難以改變它,但就像太白《獨坐敬亭山》一樣。但是如果沒有敬亭山,那將會多么孤獨?當兩顆心不一起跳動的時候
一時間不知道這是一部飲酒廣告片還是酗酒宣傳片了。說笑了,其實看完立馬給朋友發消息囑咐謹慎飲酒。
人類血液生來就欠缺0.05%的酒精濃度,這話太有道理了,醉酒后似乎人整個都更有活力了,微醺的感覺如夢如幻,確實很讓人著迷。電影中的四個老師就以研究為理由,開展了酒精計劃。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人到中年才看得懂,大可不必,人生哪個階段都有或多或少的壓力,中年危機不過是這些壓力中的一種,但是又格外普遍而難熬,從這個層面上,諸如酗酒、抽煙、吸毒、出軌這種種情況多發于中年人,特別是中年男性

主題虛實關系處理失調。
理論上說,酒精是虛,中年危機是實,酒精只是導火線,對生活的倦怠和不滿才是真正內因。但酒在本片過于喧賓奪主,甚至取代了其他元素成了劇情發展的主要動力。本該是重頭戲的婚姻事業兩條主線反而都講得支離破碎,體育老師之死也因為缺少前文鋪墊,煽情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導演對“喝酒誤事”的想象實在貧瘠,只脫衣裳撒酒瘋就完事,要我說,四位規規矩矩的老師如果不像《熱天午后》那樣組團去搶個銀行,也未免太暴殄天物
挪威的哲學家及心理學家芬恩斯卡德魯德認為人類天生缺少0.05%的酒精濃度,喝酒才是明智的選擇,他認為當你有了0.05%的血液酒精濃度時,你會變得更放松,更開放。
在體育老師湯米的四十歲生日聚會上,四位老師(體育、音樂、心理、歷史)決定親自做實驗以驗證芬恩斯卡德魯德假說。第一階段實驗內容為白天飲酒以達到0.05%的血液酒精濃度,記錄口語能力和心理修辭效果,對社交與專業能力表現的提升加以研究。在第一階段實驗過程中,白日飲酒的老師們對于過往一成不變的生活有了新的體會,在工作中表現得更好

《酒精計劃》是一部普通人的悲喜劇,主角是一群基層教育戰線上成就一般,很難再有任何突破,消失在人群里逐漸被遺忘的中年大叔。他們還有些殘存的不甘于得過且過的念頭,在一次爹味聚會上,有人提起一篇研究成果,少量飲酒有助于提高生活質量。大叔們貪杯的天性讓他們覺得提議不錯,立刻馬上開始嘗試。
Thomas Vinterberg聯手老搭檔Tobias Lindholm創作劇本,他們善于用最生活化的臺詞消解故事中的不合理和狗血走向。很多人覺得影視作品看上去假大空,是因為不貼近真實,編導加入了太多無邏輯和偶然事件

“酒精計劃”一部有意義的禁酒生活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