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2 14:26
首映:1944-01-12
年代:1944
時長:97 分鐘
語言:英語,德語
評分:7.8
觀看數:58074
來源網:三年影視
“怒海孤舟”蕩氣回腸!希胖的災難片
Lifeboat(1944)
story: John Steinbeck
director: Alfred Hitchcock
time: 96 min
cast:Tallulah Bankhead (Connie)
William Bendix (Gus Smith)
Hume Cronyn (Stanley)
現在已經不大喜歡這樣的情節了,當然還是很好看。
對于工作與道德孰輕孰重,比如班賀在面對落水的人第一反應是拍照,你難道就能說她沒有道德么?這何嘗不是一種職業道德呢?
同樣,對于面臨危難境地的仇人,你是伸手搭救還是視而不見,當然對于前者我們會說多么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啊,但是如果人道主義得不到對等的待遇,如同農夫與蛇,這樣的人道主義大約也是孱弱的吧。這樣的情況下我更愿意相信先生的痛打落水狗。
沒有去看原著,大約也不會去找來看了。
名利場后來仿照此拍了大幅照片,很美。左邊一個是湯唯。
自認為已經看過許多 Hitchcock作品了,但Hitchcock的”群像式”作品還是第一次看到。電影從技術上說,是非常完美的,雖然整部影片全部在一個大水漕中拍攝,但卻被逼真模擬成了汪洋大海中的一葉孤舟。隨著“孤舟”的不時晃動,也大大增強了這艘小艇上人們之間關系的不穩定感和電影的懸疑感。
把主角們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和極其有限條件下,從而拷問人性的善惡,就是這部電影的母題。電影中最精彩的一段,是當那個德國潛艇艇長,來到船上后,眾人爭論該不該把他殺掉的一段。個人認為這一段甚至可以作為電影學院的經典教材。那位先前努力拯救落水乘客的Kovac,認為應該“把這個納粹丟下海去!”,資本家Charles認為現在是戰爭期間,“身為德國人,不是他的錯”,并認為“此時應該用美國人的方式——投票!”來解決這個問題。先前在自己受傷的情況下,卻極力要求先搶救別人的船員Smith此刻也也希望“把這個納粹丟下海去!”,并公開自己原來是個德國人事實。那個先前表現出只關心自己能否拍攝到好照片,卻對傷員的痛苦漠不關心的Connie
1943年,希區柯克在拍攝影片[救生艇]時,由于艇內空間有限,無法容納他的習慣性客串,為此他絞盡腦汁,甚至一度曾計劃扮演一具水面浮尸,結果被健康顧問奮力阻止。隨后他又生一計,當時正值他一生中成果最輝煌的一次減肥計劃成功(從280磅減到182磅),于是他將減肥前后的照片拿來制作了一則虛構的“利可達”藥物減肥廣告,印在報紙的顯著位置上,而這張報紙則被精心地鋪在了救生艇里。有趣的是,影片公映后希區柯克收到大量來信,內容竟多是詢問那種藥品在那里可以買到。
這是一部在有限空間中的精采群像劇,觸及種族、政治、階級、性別等議題。但其中最讓人玩味的還是德國人威利一角,希區考克其他二戰時期的片子當中,不乏德國人出現,且幾乎都是扮演平板而單純的邪惡他者。希區考克自己是這麼說的:「I always respect my villain, build[ing] him into a redoubtable character that will make my hero or thesis more admirable in defeating him or it.」他自己也承認他這些影片中的一個重要道德命題便是要幫助同盟國夥伴們團結合作贏得戰爭,因此在這些影片中,不斷的顯露出「你不能相信你的敵人(Nazi)」這一概念。但在這部電影中,作為敵人的德國人形象卻不是如此簡單呆版,當然還是單純的邪惡(忘恩負義、偷藏食物、水及羅盤、間接/直接的殺人....等),但同時也具有積極正面有能力等正面特質,以至於他在影片中期便「反囚為主」,憑藉自身能力成為救生艇上的發號施令者。這使得這部影片在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中顯得很特別(或說驚世駭俗),當時大眾媒體對於敵對國家的人民還是給予許多的負面形象
“怒海孤舟”蕩氣回腸!希胖的災難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5531.html